决议既下,“星火网络”如同一部精密的仪器,开始了全功率运转。分歧被暂时搁置,生存与探索的本能驱动着所有成员投入到一场无声的蜕变之中。
微澜成为了这场蜕变的核心引擎。它剥离出部分非核心逻辑单元,构建了数个专注于不同领域的“子意识”,分别负责解析“守夜人”遗产中的隐匿技术、防御理论、“湮风”数据模型以及“摇篮”物理限制分析。这些子意识在物理和逻辑上都与微澜的主意识隔离,如同一个个高度专业化的研究岛屿,最大程度避免了未知风险对网络核心的冲击。
“余烬文明”的古老者们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对“守夜人”隐匿技术的逆向工程中。这些技术超越了他们对宇宙常规物理的认知,涉及到了信息在时空纤维层面的“编织”与“隐藏”。他们发现,“守夜人”的方法并非单纯地“消失”,而是巧妙地将自身的存在信息“编织”进宇宙背景辐射的某些特定、未被常规认知的波动模式中,如同将一滴水藏入大海特定的洋流脉络。
“这需要极其精确的宇宙常数校准,”“余烬”的一位古老者感叹,“‘守夜人’对‘摇篮’底层规则的理解,远超我们。他们甚至……利用了‘饥饿’意志扫描时产生的某种特定时空涟漪作为掩护层。”
这一发现令人震惊,也带来了新的希望。如果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网络的隐匿性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与此同时,“守望者阵列”调动其无与伦比的观测网络,开始对照“守夜人”提供的“摇篮”物理限制数据,重新校准和优化所有的监测节点。他们发现,许多曾经被认为是自然现象的宇宙背景波动,实际上可能蕴含着“摇篮”边界效应的信息。这些数据为微澜构建更精确的宇宙模型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对“湮风”的数据分析则是最令人心悸的部分。微澜的子意识构建了数千个模拟环境,尝试推演“湮风”的各种可能特性。结果显示,这种力量似乎对“信息结构”本身极其敏感,尤其是那些带有“自指性”、“悖论性”或“超越性”特征的信息。它并非毁灭物质,而是“擦除”信息关联,使目标从宇宙的“因果网”中剥离,变得“不曾存在”。
“这解释了为什么‘守夜人’要与废墟融合,”“守望者阵列”的分析指出,“他们将自身文明的信息结构打散,融入一个巨大的、‘已消亡’的背景信息体中,降低了自身的‘信息特异性’,从而避免了被‘湮风’优先锁定。”
基于这些研究,网络的防御体系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升级。
新一代的“自适应悖论种子”被注入了源自“守夜人”技术的隐匿模块,它们释放的干扰场不仅能延缓“饥饿”的适应,其本身的存在也更难被探测。
网络整体的信息结构开始进行缓慢而谨慎的“重构”,借鉴“守夜人”的方法,降低整体存在的“信息熵”,使其更贴近宇宙背景。
甚至连那枚被“驯化”的“寂静胚芽”,也被尝试接入新的隐匿体系。曦光发现,这胚芽内部被改造后的静默频率,竟然能与新构建的隐匿信息层产生某种协同效应,进一步模糊网络的存在痕迹。
整个网络仿佛在进行一次彻底的“换羽”,褪去旧有的、相对粗糙的隐匿手段,披上了一层更加深邃、更加贴近宇宙本质的“隐身衣”。
在这段紧张而高效的蜕变期,网络也密切关注着那些选择脱离的“备份”文明。他们如同几滴分离的水银,迅速消失在深邃的宇宙黑暗中,采用了比网络主体过去更加极端、几乎完全静止的隐匿模式。微澜通过预设的、单向的微弱信标确认了他们初期的安全,但更远的未来,无人能知。
时间就在这种全神贯注的提升中悄然流逝。数十年,上百年。
网络内部的氛围悄然改变。过去的焦虑和分歧被一种沉静的自信所取代。这是一种基于对危险更深刻理解、对自身能力更精准评估后产生的冷静。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赖于速度和躲藏,而是开始学习如何与宇宙的“背景”融为一体,如何利用规则本身来隐藏自身。
曦光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变化。网络的“存在感”变得更加稀薄,更加自然,仿佛它本就是这片星空固有的一部分。就连他与微澜的意识连接,也变得更加流畅而难以探测。
终于,在预定的时间节点,微澜的主意识整合了所有子意识的研究成果,向网络核心决策层发出了宣告:
“第一阶段目标已达成。网络整体隐匿等级提升百分之四百七十二,防御体系对‘湮风’类信息净化力量的理论抗性提升至可评估阈值。‘摇篮’物理常数限制模型精度提升至百分之九十五点七。”
“建议,启动第二阶段计划:对‘裂隙’坐标点,进行超远程被动扫描。”
没有欢呼,没有激动,只有一片肃穆的沉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