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修复成功的兴奋如同电流,激荡在独立支队每个人的心中。然而,这股兴奋很快就被一个更为现实和严峻的问题所取代——他们能收听到关内的广播,如同听到了远方的声音,但他们自己,却依然是个“哑巴”。如何与抗联主力、与党中央建立 可靠的双向联络?没有经过加密的明语发电,无异于在敌人耳边大声密谋。他们急需一套属于自己的 密码体系。
问题摆在面前:缺乏标准的军用密码本。从日军那里缴获的密码本,他们不敢轻易使用,谁知道那是不是敌人故意设下的陷阱?自己从头创造一套复杂完善的密码体系,对于这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队伍来说,更是天方夜谭。
“必须想个办法,一个临时的,但必须相对可靠的联络方式!”杨帆在指挥部里踱步,眉头紧锁,“在我们和上级取得联系,获得正式密码之前,这东西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核心 难题激发了众人的智慧。林枫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密码的编码基础必须是敌人难以轻易联想到,而己方人员相对容易掌握和记忆的。陈知远,这位队伍里少有的“文化人”,再次成为了焦点。
“司令,林政委,”陈知远沉吟片刻,眼睛忽然一亮,“还记得赵福才那件事吗?敌人用《红楼梦》做密码底本。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也用《红楼梦》,但用法完全不一样!”
这个提议很大胆。杨帆和林枫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考量。用敌人可能怀疑过的书籍,确实有风险,但正所谓灯下黑,如果用法迥异,或许能出其不意。
“说说你的具体想法。”杨帆示意他继续。
看点 在于陈知远和杨帆共同设计的这套 临时密码。它巧妙地结合了《红楼梦》和 农历。
陈知远解释道:“我们选定一个版本的古本《红楼梦》作为底本——这个版本的选择本身就是一层保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编码时,每个字或词,用三个数字表示。”
他拿起炭笔,在石板上举例:
“第一个数字,代表回目。但我们不用真实的回目数,而是用当天农历日期的‘日’数加上一个固定值(比如10) 作为偏移量。例如,今天是腊月十五,日数是15,加10就是25,那么今天要用的回目,就从第25回开始计数。”
“第二个数字,代表该回的第几行。”
“第三个数字,代表该行的第几个字。”
杨帆立刻领会了其中的奥妙,补充道:“还可以再加一层保险!每成功联络一次,那个固定偏移值就自动加一!这样,即使敌人偶然截获一次电文,破译了当天的编码规则,下一次也立刻失效!”
林枫赞许地点点头:“很好!农历日期是我们熟悉而敌人不易精准掌握的文化要素,《红楼梦》内容庞杂,即使敌人知道我们用这本书,在不知道具体版本、偏移规则和日期的情况下,想要破译也如同大海捞针。这套密码的关键在于 动态变化 和 文化壁垒。”为了测试这套密码的可行性,他们进行了一次模拟。假设要发送“明日伏击”四个字。
· “明”字,假设今天农历十八,偏移后回目为28,在假设的第28回第5行第3字找到“明”。· “日”字,可能在第28回第8行第1字。· 依此类推……
最终,“明日伏击”就被转换成了一组看似毫无规律的数字:“0- 0 - ……”
接收方只要知道约定的《红楼梦》版本、固定偏移初始值和日期,就能反向查书,译出电文。
“立刻准备!”杨帆下定决心,“选定底本,由陈知远负责将常用军事术语预先编码,制成只有核心几人掌握的密码表。李文斌负责学习基本的发报操作,王铁锤想办法给他弄个练习用的电键。”
深夜里,岩洞的一角,油灯下摊开着那本精心选定的古版《红楼梦》。陈知远埋头其中,仔细地标注、记录;另一边,李文斌在王铁锤用缴获的金属边角料制作的简易“练习器”上,笨拙地敲击着,寻找着发报的节奏。
一套诞生于困境、凝结着智慧与无奈的 临时密码,就这样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中,悄然孕育。它或许粗糙,或许有其极限,但此刻,它就是独立支队望向远方、渴望连接的那一双眼睛,一双手。密码本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沉重的希望与绝不言败的意志。
喜欢烽火涅盘抗日血泪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烽火涅盘抗日血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