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里的霉味似乎被一种新的气息冲淡了,那是纸张、油墨与电波灼热混合的味道,带着远方海洋的咸腥与热带阳光的燥热。与陈嘉豪建立的稳定通讯,像一根坚韧的丝线,穿透了日军严密的封锁,将孤悬关外的密营与广袤的世界悄然连接。
译电员将刚刚接收完毕、抄录整齐的电文递给杨帆时,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电文很长,跨越了千山万水。
开头是熟悉的问候与振奋的消息:“杨将军钧鉴:黑风坳捷报传至南洋,侨胞奔走相告,群情激昂!新一轮募捐远超预期,各界踊跃,学子甚至典当书籍饰物,老翁捐出毕生积蓄,言‘宁饿肚皮,不丧国格’!资金已分批汇出,唯虑及陆路通道屡遭破坏,此次援助理应另辟蹊径……”
杨帆的目光在“宁饿肚皮,不丧国格”八个字上停留了许久,仿佛能看见那些素未谋面的同胞,在炎炎烈日下,将省吃俭用的血汗钱投入募捐箱时,眼中闪烁的赤诚。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下看。
陈嘉豪详细阐述了新的物资输送思路:放弃风险巨大的直接陆路运输,转而尝试更为迂回隐蔽的海陆联运。利用华侨在东南亚与香港、上海等口岸的商贸网络,将采购的物资化整为零,伪装成普通商品,通过不同航线、不同批次,先运抵这些“中立”港口,再设法通过地下渠道,经复杂路径辗转输入东北。
“此过程势必漫长,动辄数月,且损耗不可避免,然安全性或可大增。”电文中的措辞谨慎而务实。杨帆知道,这是用时间和复杂度来换取安全,是无奈之下最稳妥的选择。
然而,这封长电文最重要的部分,并非关于物资。接下来的内容,让杨帆都不禁坐直了身体。
“前承将军垂询西方军事、医疗诸事,嘉豪不敢怠慢,已组织人手,搜集摘要,分期发送。望此星星之火,可助将军淬炼锋刃。”
后面附着的是第一期的“知识输血”: 军事技术摘要:包含了“美利坚步兵班排突击队形演变”、“间接瞄准火炮射击诸元简易计算法”、“野战防御工事构筑与伪装要点”。文字简练,配以手绘示意图,虽然只是梗概,却系统性地介绍了杨帆记忆中现代步兵战术的雏形和正规工事知识。
医疗知识精要:重点是“创伤性休克的识别与紧急处置”、“战地无菌操作原则”、“常见战场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的预防与症状识别”、“简易截肢术与止血带使用规范”。这些知识,对于目前仅靠老韩一人、几乎全凭经验的医疗条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国际形势通报:这部分内容更为宏观,却同样关键。“欧美各国对日态度暧昧,绥靖之风盛行,唯民间多有声援我国者”、“国联调查团报告措辞软弱,恐难制约日本”、“日美商约续约谈判陷入僵局,美方对日贸易出超表示不满”……
杨帆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着这些来自外部的信息,心中波澜起伏。这些知识,超越了这个时代中国普通军队的认知范畴,尤其是对陈明、赵老黑这些土生土长的骨干而言,更是闻所未闻。
他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骨干,在指挥部那间最大的木屋里,举办了一次特殊的学习会。
油灯下,杨帆亲自讲解那些战术图解,用木棍在沙盘上比划着散兵线和火力配合;陈明则负责研读国际形势,分析列强间的微妙关系;老韩捧着那几页医疗摘要,如获至宝,反复询问细节,恨不得立刻将这些规范应用到对铁柱等重伤员的护理中去。
赵老黑起初对那些弯弯绕绕的“洋队形”不以为然,嘟囔着“打得赢就是好队形”。直到杨帆结合黑风坳的战斗实例,分析如果采用更疏散的接敌队形和更明确的火力分工,可能减少多少伤亡时,他才沉默下来,盯着沙盘,眼神变得认真。
“娘的,这洋人琢磨打仗,是有点门道……”他最终咂咂嘴,算是认可。
学习会持续到深夜。散会后,众人脸上都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与沉思的表情。这些零碎却系统的知识,像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自身之外的广阔天地,一种朦胧的、关于“正规化”与“现代化”的意识,开始在这些泥腿子出身的指挥员心中萌芽。
木屋里只剩下杨帆和陈明。桌上摊开着那份关于国际形势的电文。
杨帆用手指敲打着“绥靖”、“软弱”、“贸易摩擦”这几个词,语气平静却带着看透世事的冷峻:
“看来,我们不能指望外人来救中国。”他抬起头,目光扫过陈明,仿佛也穿透了木屋,望向漆黑的山林和更远的地方,“南洋的同胞,是我们的亲人,血脉相连,倾囊相助。而其他列强,各有各的算盘。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是远东的均势,而不是中国的死活。”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夜风拂动他额前的发丝。
“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一刀一枪,打出个样子来。只有我们自己站稳了,打得鬼子疼了,他们才会真正坐下来,用平等的眼光看我们,才会考虑所谓的‘尊重’。”
陈明默默点头,将桌上的电文仔细收好。这些来自远方的回声,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希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清醒与自强不息的动力。外面的世界很复杂,但脚下的路,必须靠自己走实。
喜欢烽火涅盘抗日血泪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烽火涅盘抗日血泪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