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的成绩单发下来时,陈遇盯着数学栏那个刺眼的78分,手指无意识地收紧,将纸张边缘捏得发皱。讲台上,数学老师正在分析试卷:这次考试特别强调了基础知识的运用,尤其是几何证明部分……
窗外的梧桐树叶已经泛黄,在秋风中簌簌作响。陈遇想起一个月前,自己还信誓旦旦地对毛蛋说碳纤维要从基础学起,结果最基础的数学考试就栽了跟头。
喂,坐在旁边的莉莉轻轻碰了碰他胳膊,压低声音,你最近怎么回事?上课老是走神。
陈遇苦笑一下,目光扫过莉莉试卷上鲜红的92分。前世他从未在意过这些分数,总觉得钓鱼靠的是经验和感觉。直到现在,当真正想要理解碳纤维背后的科学原理时,他才发现自己连最基础的力学公式都推导不明白。
放学回到306宿舍,王小虎正对着成绩单唉声叹气:完了完了,数学才65分,我爸非揍我不可!
孙宇推推眼镜,冷静地分析:根据错题分布,你主要失分在函数和几何证明。
张伟则已经打开笔记本电脑:我可以写个错题分析程序,帮你制定复习计划。
陈遇眼睛一亮:张伟,你会编程?
略懂。张伟谦虚地说,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正在自学C++,打算参加明年的信息学奥赛。
当晚,陈遇破天荒地没有去技校实验室,而是在宿舍请教问题。
孙宇,这道几何辅助线该怎么作?
张伟,这个力学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再讲一遍吗?
王小虎看得目瞪口呆:陈遇,你受什么刺激了?突然这么用功?
陈遇叹口气: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扎实的基础,什么理想都是空谈。
周末的钓鱼计划变成了宿舍集体补习。毛蛋骑着摩托车赶到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四个男生挤在宿舍里,桌上摊满各种课本和参考书。
疯了疯了!毛蛋夸张地摸摸陈遇额头,表弟,你该不是学习学傻了吧?说好去试新饵料的!
陈遇头也不抬地演算着题目:等等,我马上推导出这个张力公式了……
孙宇推推眼镜:我们在研究碳纤维预氧化过程的温度控制问题。
张伟补充道:我正在写一个温度场模拟程序。
王小虎哭丧着脸:而我还在和三角函数较劲……
毛蛋凑过去看张伟的电脑屏幕,顿时头大如斗:这都是啥啊?有限元分析?
简易版的。张伟解释道,根据热传导方程建立的模型,可以模拟炉腔内的温度分布。
陈遇眼睛发亮:这个能借我们用吗?我们在技校做的温控系统需要优化。
当然可以。张伟飞快地敲击键盘,我还可以加个图形界面,更直观些。
接下来的日子,306宿舍变成了小型研究所。陈遇主攻理论和计算,孙宇负责数学建模,张伟编程模拟,就连王小虎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他手工好,负责制作模型。
看我做的炉腔模型!王小虎得意地展示用易拉罐和锡纸制作的微型加热炉,虽然不能真加热,但至少能看明白结构!
技校实训车间里,三个年轻人围着旧电炉发愁。毛蛋比划着:要加热电偶和温控器,但这台老炉子连接口都没有。
张伟突然指着电路图:可以用Arduino开发板!成本低,而且我能编程控制。
孙宇计算着参数:根据热传导方程,需要在这里和这里布置测温点。
陈遇综合大家的意见:那就分工:张伟负责控制系统,孙宇计算测温点布局,毛蛋哥加工机械部件。
技校老师最初觉得这群孩子异想天开,但看到他们严谨的态度,渐渐也开始提供指导。热电偶要这么装,机械加工老师傅比划着,要测炉腔温度场,得布矩阵测点。
电子课老师则帮着调试电路:PID参数要慢慢调,急不得。
十一月的冷雨夜,实验室里却热火朝天。当温控系统第一次成功将温度稳定在250±2度时,五个年轻人激动得击掌庆祝。
成功了!毛蛋看着数字温度计上的读数,兄弟们太厉害了!
张伟检查着程序运行日志:波动控制在正负1.8度,比预期的还好。
孙宇推推眼镜:不过能量利用率只有37%,还有优化空间。
王小虎忙着给大家泡方便面:功臣来了!吃饱了再战!
但陈遇却盯着温度曲线出神:不对,这个波动周期有问题。
他翻出中科院回信里附的资料目录,突然眼睛一亮:等等!周工说过,预氧化不是恒温过程,要有温度梯度!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傻眼。意味着好不容易做出来的恒温系统,根本不符合实际需求。
王小虎最先泄气:这不白忙活了嘛!
孙宇也皱眉:要改造成梯度温控系统,难度太大了……
但张伟已经打开电脑:我可以修改控制程序,实现多段温度曲线。
陈遇眼睛一亮:对!用多个加热单元组合,通过程序控制实现温度梯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