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新材料博览会带来的喧嚣与荣耀,如同潮水般缓缓退去,留下的是一片需要精心耕耘和巩固的滩涂。归途的火车上,“旭遇”团队的核心成员们,脸上虽带着连日奋战的疲惫,但眼中闪烁的光芒,却比去时更加明亮和坚定。那是一种经过真枪实弹检验后沉淀下来的自信,一种看清了前路方向后的决然。
陈遇靠窗而坐,笔记本摊在膝上,上面已密密麻麻记录了不少展会的得失反思与下一步的灵感火花。林莉在一旁,细致地将厚厚一沓名片和客户资料按地域、行业意向进行分类,她的动作轻柔却高效。斜对面,周凯和毛蛋还在低声兴奋地回味着与国外客商交锋、得到“钓圣”程老爷子力挺的高光时刻。程老爷子本人则闭目养神,似在养精蓄锐,又似在沉思。
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向后掠去,陈遇的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前世的记忆碎片偶尔会在不经意间闪现。他忽然想起前世曾一度引发狂热追捧的某个科技品牌,其产品固然优秀,但那种“限量发售”、“一机难求”的营销策略,无疑极大地助推了其品牌神话的塑造。“饥饿营销……”陈遇在心中默默咀嚼着这个词汇,再对照眼下“遇龙”钓竿面临的现实:程老爷子倾注心血调校、拥有专利“虎煌”新材料加持、口碑初显,但初创的生产线产能有限,良品率的稳定爬升尚需时日,根本无法满足因展会成功而骤然激增的市场需求。
这看似是劣势的“产能不足”,是否可能转化为一种营销上的优势?一个大胆的念头如同火花般在他脑海中迸发。与其因为无法及时供货而让潜在客户失望流失,不如主动掌控节奏,将这种“稀缺”塑造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他迅速拿出笔记本,写下了几个关键词:限量预售、批次释放、预约抢购、口碑发酵、价值提升。
“莉莉,凯子,毛蛋哥,”陈遇的声音打破了车厢内相对宁静的氛围,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有个关于‘遇龙’钓竿初期推广的想法,大家探讨一下。”他随即将“饥饿营销”的概念与“遇龙”现状结合,清晰阐述出来:“……我们产能爬坡是客观事实,但我们可以主动利用这一点,通过控制首批投放市场的数量和节奏,来营造稀缺感。这不仅能可能提升产品溢价,更能快速树立‘遇龙’高端的品牌形象,让获得产品的用户产生更强的满足感和忠诚度。”
这个新颖的观点立刻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周凯第一个表示赞同,眼中闪烁着营销人特有的兴奋光芒:“遇哥!这想法太棒了!就像国外那些限量版跑车或者顶级定制款一样,越难得到,越显珍贵!我们可以搞个‘遇龙·潜渊首发纪念版’,每支竿子都有独立编号,甚至配上程老爷子亲笔签名的收藏证书!话题性绝对爆棚!”
毛蛋则习惯性地从风险和实操角度考虑,皱着眉头说:“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能卖高价当然是好事。但咱们现在根基还不算特别稳,万一玩脱了,让很多想买的钓友觉得咱们搞噱头、吊胃口,反而坏了口碑,把他们推向‘渔火’或者其他牌子,那就得不偿失了。”
林莉的思考更为缜密和全面,她补充道:“这个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度的精准把握。既要让市场保持足够的‘饥饿感’和期待,又不能让他们因等待太久而‘绝望’放弃。我们需要设计非常清晰的预售规则,明确告知大致的发货周期,并且最关键的是,产品本身必须足够出色,要让人觉得等待是值得的。此外,如何确保限量产品的公平分配,防止黄牛囤货炒价,也需要提前规划。”
陈遇认真听着伙伴们的意见,点头道:“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关键。这确实是一步险棋,但也是将我们现阶段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机会。不过,在具体讨论营销方案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更基础的问题:我们首批要推向市场的‘遇龙’,究竟要做成一款什么样的钓竿?是侧重溪流环境的短节竿,还是主攻水库湖库的长节竿?具体长度是多少?钓性如何确定?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产难度、成本测算和目标客户群体的精准定位。”
这个话题将讨论引向了更专业和具体的层面。
周凯率先表态:“遇哥,我认为应该主打台钓竿!目前国内无论是竞技钓还是休闲钓,台钓都是绝对的主流,市场基数最大。而且台钓竿对竿子的调性、重心、手感要求极为苛刻,正好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我们‘虎煌’材料在腰力、弹性和重量控制上的巨大优势。如果先做溪流竿或者海钓竿,感觉有点浪费材料特性,也不容易一炮而红。”
毛蛋对此表示认同:“凯子分析得对。台钓竿认知度高,市场接受快,也方便我们定价。不过台钓竿从三米六到七米二规格很多,我们首批资源有限,必须聚焦一两个核心尺寸。”
这时,一直闭目养神的程老爷子缓缓睁开了眼睛,他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性:“既然是首发立威,就要选最能体现制竿功底,也最考验综合性能的规格。4.5米这个长度,野钓塘钓皆宜,钓鲫鱼速度与手感兼备,遇到三五斤的鲤鱼也有一搏之力,是检验一支台钓竿是否‘得劲’的试金石。太长了,对初期生产工艺是巨大挑战,也显得笨重;太短了,又难以发挥腰力优势。4.5米,进退有据,刚刚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