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专精特新”和国家级“小巨人”培育企业的光环,如同给“旭遇”镀上了一层金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政策便利。园区门口那块崭新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每天都有不少本地乃至外地的企业代表、政府人员前来参观学习,毛蛋负责的对外接待部门忙得脚不沾地。
“哎呀,毛总!久仰久仰!你们‘旭遇’可是给咱们省里争光了!”一位来自邻市的企业家握着毛蛋的手,热情洋溢,“这‘专精特新’的路子,你们是怎么走出来的?能不能传授点经验?”
毛蛋穿着笔挺的西装,虽然心里得意,但面上还是保持着谦逊,打着哈哈:“王总您太客气了!我们就是运气好,赶上了好政策,加上兄弟们一条心,埋头傻干罢了!经验谈不上,互相学习,互相学习!”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将人引向展示厅,嘴里滔滔不绝地介绍着“旭遇”的发展历程和产品理念,既突出了技术实力,又不忘强调社会责任(比如安置下岗职工),听得来访者频频点头。
内部员工更是士气大振,走路都带着风。食堂里,毛凤英和赵梅听着工人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小巨人”的事情,脸上笑开了花。
“听听!咱们现在可是‘国家队’的人了!”一个老师傅扒拉着饭,声音洪亮。
“那可不!以前觉得在个钓具厂干活没啥,现在出去一说我在‘旭遇’,腰杆都挺得直!”另一个年轻工人附和道。
毛凤英一边给工人打菜,一边乐呵呵地说:“都是大家伙努力的结果!今天加餐!红烧肉管够!”
“噢!毛姨万岁!”食堂里响起一片欢呼。
然而,在这片喧闹的喜庆背后,陈遇和他的核心团队却丝毫不敢松懈。荣誉带来的不仅是光环,更是聚焦在放大镜下的压力。
总裁办公室内,陈遇正与孙宇、张伟、林莉开着小型碰头会。
“吴教授那边送检的样品和资料,有反馈了吗?”陈遇问张伟。
张伟推了推眼镜,摇头:“还没有。国家材料实验室的检测流程严谨,周期长,而且我们是匿名提交,对方是否需要联系来源、如何验证,都需要时间。暂时没有消息。”
陈遇点点头,这在他的预料之中。“瑞士那个标准研讨会呢?日利那边有什么新动向?”
“他们游说得很成功。”张伟调出几份加密情报,“研讨会的最新议程已经公布,‘环保与高性能钓具材料’专题讨论组赫然在列,日利集团的马库斯·施耐德和‘阿尔法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研究员是主要发言者。议程明显偏向于推广等离子体技术体系,对我们的‘微弧氧化-原位聚合’体系以及任何非等离子体路径的技术,都设置了潜在的歧视性门槛。”
孙宇眉头紧锁:“这几乎是把我们排除在对话之外了。如果我们无法参与进去,发出自己的声音,等他们形成初步结论甚至推荐标准,我们再想推翻就难了。”
林莉担忧地看向陈遇:“能不能通过省里或者部里的关系,争取一个参会名额?哪怕只是列席?”
陈遇沉吟道:“我让毛蛋哥尝试过联系相关部门,但这种级别的国际专业研讨会,行政干预的作用有限,主要看学术地位和技术影响力。我们‘旭遇’在国际标准制定领域,还是是个‘新面孔’。”
一时间,办公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明明手握潜在的重大技术突破,却因为资历和话语权的缺失,可能被挡在游戏规则的制定门外,这种憋屈感让众人心里都憋着一股火。
就在这时,陈遇的座机响了起来,是前台转接进来的一个外部电话。
“陈总,您好,我是《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期刊的编辑部主任,李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的男声。
陈遇心中一动,《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是国内材料领域的顶级权威期刊之一。他示意孙宇等人安静,按下免提键:“李主任,您好,久仰大名。”
“陈总客气了。”李明语气带着一丝欣赏,“我们最近收到一份非常有趣的匿名投稿,是关于一种基于生物质前驱体的新型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初步研究,性能数据相当惊人。审稿专家评价很高,认为其理念独特,潜力巨大。我们经过多方打听和初步核实,怀疑这项研究与贵公司,以及与中南大学的吴建国教授团队有关。不知……是否方便确认?”
办公室里的几人瞬间交换了眼神,心中都是一震!国家实验室的反馈没等到,顶级学术期刊却先找上门来了!
陈遇迅速冷静下来,谨慎地回答:“李主任,关于具体的研究项目,我需要与我们的技术团队核实一下。不知您这边对于这篇论文的发表,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李明似乎听出了陈遇的谨慎,笑道:“陈总请放心,我们期刊尊重研究者的匿名意愿,也理解某些技术敏感期需要保密。我们联系您,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如果这项研究确实与‘旭遇’有关,我们希望能与贵公司建立更深入的联系,未来在科研成果报道、技术前沿探讨等方面进行合作;第二,下个月在北京有一个由我们期刊主办的‘前沿材料国际峰会’,届时会有国内外众多顶尖材料学家、包括几位国际标准组织的资深专家参会。我们觉得,这项研究成果如果能在这样的平台上进行适度的、非密级的交流展示,或许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研究者本身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