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以“旭遇”的暂时受挫告终,但“旭遇”这半年来展现出的技术韧性、市场破局能力以及那场漂亮的舆论反转战,显然在国际钓具领域投下了一颗分量不轻的石子,涟漪正悄然扩散至IGFA这座看似固若金汤的堡垒内部。
初秋的北京,天高云淡。一封来自瑞士的加密邮件,静静躺在张伟的监控列表中,随即被他以最高优先级送到了陈遇的案头。
“遇哥,IGFA技术标准委员会内部,部分持中立态度的委员,联名提出,希望在‘观察评估期’内,对‘旭遇’进行一次非官方的、技术性的实地考察。”张伟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传来,冷静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波澜,“牵头的是德国材料学专家汉斯·穆勒教授,以及日本钓具环保协会的资深顾问佐藤健一郎。这两人在委员会内素以严谨和客观着称,并非马库斯·施耐德的拥趸。”
陈遇看着邮件内容,眼中精光一闪。这是一个信号,一个至关重要的变数!对手试图用标准和专利构筑的高墙,并非铁板一块,裂缝已然出现。
“回复邮件,以最诚挚的态度,欢迎穆勒教授和佐藤先生,以及所有愿意客观了解‘旭遇’的委员来访!”陈遇当机立断,“莉莉,立刻协调接待事宜,标准就一个:开放、透明、专业!毛蛋哥,你负责欧洲那边与穆勒教授的后续沟通和行程安排。凯子,准备一份详尽的、多语种的技术资料包,要突出我们的技术路径独特性、环保数据和实际应用反馈。”
“明白!”
“放心,遇哥!”
“保证完成任务!”
整个“旭遇”高层瞬间动了起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商务接待,而是一场关乎未来行业规则、关乎“旭遇”能否真正打破壁垒、站上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战役!
一周后,由汉斯·穆勒教授、佐藤健一郎,以及另外三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IGFA中立委员组成的五人考察团,悄然抵达北京国际机场。陈遇亲自带队,毛蛋、孙宇、李文博陪同迎接。没有浩大的排场,只有专业和真诚。
穆勒教授是一位头发花白、身形清瘦、戴着金丝眼镜的老者,眼神锐利而专注,典型的德国学者风范。佐藤健一郎则是一位身材不高、穿着合体西装、举止一丝不苟的中年人,脸上带着日本人特有的礼貌而略显疏离的微笑。其他三位委员也各有特点,或沉稳,或好奇,或带着审视的目光。
前往“旭遇”产业园的车上,陈遇没有急于推销,而是用流利的英语,从容地介绍着沿途的风景和北京的发展,语气平和,不卑不亢。毛蛋则用他略带口音但热情洋溢的英语,穿插着介绍一些中国的风土人情,试图拉近距离。孙宇和李文博则偶尔用专业术语低声交流几句,展现出研发人员的专注。
抵达园区,首先映入委员们眼帘的,并非是想象中的高科技摩天大楼,而是一片规划整齐、绿树成荫、充满活力的现代化产业园区。中心广场上那面迎风招展的“小巨人”旗帜,格外醒目。
“陈先生,你们的园区很……漂亮,很有生机。”穆勒教授扶了扶眼镜,客观地评价道。
佐藤健一郎则更关注细节,他指着远处一栋外墙布满垂直绿化的建筑问道:“那是?”
“那是我们的研发中心,”陈遇微笑着解释,“我们相信,绿色环保的理念,应该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建筑本身。那面垂直绿化墙,不仅美观,还能有效调节室内微气候,降低能耗。”
佐藤微微颔首,没有再多说,但眼神中闪过一丝认可。
考察的第一站,直奔主题——新型生物质碳纤维原丝生产线。
换上洁净服,穿过风淋室,委员们步入宽敞明亮、恒温恒湿的车间。自动化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行着,机械臂精准地抓取、放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属于植物纤维的特殊气息,而非刺鼻的化学味道。
孙宇和李文博作为主讲,用精心准备的英文PPT和实时数据看板,向委员们详细讲解了从秸秆、木屑等生物质废料,经过“分段催化”等核心工艺,最终变成一卷卷泛着深邃光泽的高性能碳纤维原丝的全过程。
“……传统的PAN基碳纤维,其前驱体来源于石油化工产品,能耗高,碳排放压力大。”孙宇指着工艺流程图上醒目的对比数据,“而我们的生物质路径,原料来源于农业废弃物,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生产能耗上,根据SGS的全面评估,比传统路径降低了约42%,碳排放减少超过60%。”
李文博补充道:“关键在于,我们并非简单替代,而是在分子结构上进行了创新设计。通过‘分段催化’和独特的界面复合技术,我们成功解决了生物质前驱体在模量和韧性上的固有短板,实现了性能上的超越。各位请看大屏幕上的实时检测数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