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刚开张没多久,就来了一群 “熟面孔” —— 正是前天在王记汤铺 “薅羊毛” 的那伙人,为首的汉子扛着块布幡,上面写着 “尝遍南昌汤”,身后跟着几个背着竹篓的伙计,一进茶馆就扯开嗓子嚷嚷:“老板,你们这的瓦罐汤能免费试喝不?给我们每人来三碗,我们要记在布幡上,凑够‘百汤谱’!” 说着就伸手去柜台里抓瓦罐,指节粗大的手差点碰倒刚熬好的乌鸡汤罐。
小罐罐赶紧滚过去,用圆滚滚的罐身挡住柜台,罐口 “呼呼” 冒起热气,像在摆 “护汤阵”。那汉子不耐烦地抬脚把它踢开,陶土罐身撞在门槛上,发出 “咚” 的一声闷响:“哪来的破瓦罐,也敢挡老子的路!” 小罐罐被踢得在地上滚了三圈,罐身的补丁裂开道小缝,陶土碎片掉了两块,它急得罐底 “笃笃” 响个不停,赶紧释放 “护汤微光”,淡金色的微光落在汉子的手背上,烫得他 “嗷” 地叫了一声,往后跳了半步,手背红了一片。
“你这瓦罐咋还会发烫?邪门得很!” 汉子气得撸起袖子,就要伸手去抓小罐罐,幸好王阿婆拎着锅铲从汤铺跑过来,锅铲 “啪” 地拍在柜台上,对着汉子就喊:“你敢欺负小罐罐!我这百年汤铺不做你生意!赶紧走!” 周围的游客也纷纷围过来指责:“人家木牌上写得明明白白,每人限尝一碗,你非要多要,脸皮也太厚了!”“这小瓦罐护汤护得这么尽心,你还踢它,太不讲理了!”
那汉子被说得脸涨成猪肝色,扛着布幡就要往外走,走之前还不忘瞪了小罐罐一眼,结果小罐罐趁他不注意,用罐底弹起块陶土碎片,正好砸在他的布幡杆上,布幡 “哗啦” 一声歪了,上面的字也糊了一块。小罐罐得意地转了个圈,罐口纹饰亮得像镀了层金,“笃笃” 响的节奏都快了不少,像打了场漂亮的胜仗。唐笙蹲下来,用手指轻轻摸了摸它的罐身:“小罐罐真勇敢!以后再有人欺负你,我们都帮你撑腰!”
解决了这伙 “薅汤” 的人,茶馆的生意越发红火。唐笙还特意在茶馆里设了 “瓦罐汤体验区”,摆上小灶台和陶罐,让游客自己动手熬汤,瓦罐仙们在旁边当 “小师傅”—— 小罐罐围着灶台转,看到火候太旺就用罐底碰碰柴火,像在说 “火大啦”;瓦罐爷爷则趴在食材筐旁,看到有人把海带和鸡肉放一起,就用罐口蹭蹭人的手,提醒 “这俩搭着不鲜”。有个穿蓝布衫的游客熬汤时不小心把盐放多了,小罐罐赶紧滚过去,用罐底敲了敲他的手腕,又指了指旁边的清水碗,那游客恍然大悟,赶紧加了点水,汤的味道瞬间变得正好。还有个小姑娘把汤熬糊了,眼圈红红的快要哭了,瓦罐爷爷赶紧飘起迷你汤雾,淡白色的雾霭裹住陶罐,把糊味压了下去,还飘出点肉饼汤的鲜香,小姑娘破涕为笑,对着瓦罐爷爷连连道谢。
孙悟空也凑过来要体验熬汤,他撸起毛茸茸的袖子,抱起一个比他脑袋还大的瓦罐,往里面塞满了五花肉、香菇、笋干,还抓了把枸杞、桂圆往里放,活像在堆 “食材山”。王阿婆在旁边劝:“孙大圣,汤要讲究荤素搭配,放太多肉会腻的!” 可孙悟空根本不听,还往里面加了勺辣椒粉:“俺老孙就爱吃肉!加辣才够味!” 结果汤熬了没一会儿,就变成黑乎乎的稠糊,还飘着股焦味,连瓦罐仙们都忍不住 “笃笃” 响,像在捂嘴笑。孙悟空舀了一勺尝了尝,刚碰到舌尖就吐了出来,舌头烫得直甩:“这汤咋比俺老孙的金箍棒还咸,还带股糊味!” 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王阿婆赶紧盛了碗刚熬好的鸡蛋汤递给他:“孙大圣,熬汤跟打仗不一样,不是东西越多越好,得讲究个‘刚刚好’,跟做人一个道理哩!” 孙悟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拿起个小瓦罐,跟着王阿婆学熬肉饼汤,这次他只放了一块肉、一个蛋,火候也控制得刚刚好,熬出来的汤鲜香四溢。他举着瓦罐凑到小罐罐面前,小罐罐凑过去闻了闻,罐底 “笃笃” 响得飞快,像在说 “好喝!比刚才的糊汤强十倍!”
傍晚时分,南昌米粉节的热闹顺着老街飘过来 —— 青石板路上挂满了红灯笼,卖米粉的摊位前排起长队,有的摊主还耍起了 “炒粉绝活”,大铁锅颠得 “呼呼” 响,米粉在锅里翻着跟头,红油裹着葱花飘出老远,连赣江的风都带着股香辣味。唐笙提议去逛米粉节,大家都举双手赞成,瓦罐仙们也想跟着去,小罐罐还特意找了个竹编小篮,让孙悟空把它放在篮子里,陶土罐身露在外面,像个好奇的 “小乘客”。
米粉节上,孙悟空刚闻到炒粉香就走不动道了,他挤到一个摊位前,指着大铁锅喊:“老板,给俺老孙来一大碗!多放辣椒!” 摊主舀了满满一碗南昌炒粉,红亮亮的米粉裹着肉末和青菜,孙悟空接过碗就往嘴里扒,吃得满嘴是油,连嘴角的绒毛都沾了粉,金箍棒靠在旁边,上面也蹭了不少红油。哪吒则找了个卖清汤米粉的摊位,要了碗加葱花的米粉,细白的米粉泡在鲜美的汤里,他吃得慢条斯理,还不忘给小蝶蝶递了根米粉,小蝶蝶用触角碰了碰,觉得没有诗碑旁的墨香好闻,又把米粉推了回去,像在优雅地 “拒绝”。二郎神买了碗炒粉,还加了勺萝卜干,边吃边帮小蝶蝶赶飞虫,怕虫子碰到它受伤的触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