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那阵短暂而突兀的马蹄声,像一粒投入静湖的石子,在沈清辞心中漾开了细微的涟漪。但次日清晨,当阳光洒满小院,灶房里卤香弥漫时,那点不安便被充实的忙碌冲淡了。或许,真的只是过路的客商吧。
沈清辞将药膳的想法跟父母仔细说了,周氏起初还有些犹豫,怕味道古怪没人买,也怕把握不好药性出岔子。但沈厚德却大力支持:“咱阿辞做事有分寸!试试呗,不成也没啥损失!” 沈清辞也保证先从最温和、最常见的药材入手,量少味淡,主要是借个意头,绝不会喧宾夺主。周氏这才勉强点头。
于是,送走早市的客人后,沈清辞便揣上几文钱和一个小布包,去了李老郎中的医馆。
“李爷爷,”沈清辞恭敬地行了一礼,“我想学着做点药膳点心,用些温和的药材,比如枸杞、红枣、茯苓这些,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讲究?用量上该怎么把握才好?”
李老先生正在碾药,闻言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是清辞啊?难得你有这份心思。药食同源,是好事情。”他放下药碾,细细说道:“枸杞性平,滋补肝肾,明目,做点心汤羹放几粒无妨;红枣补血和胃,但糖分多,湿热体质不宜过量;茯苓健脾利湿,药性平和,磨成粉掺入面点最好……切记,药膳非药疗,意在调理,量宜少不宜多,味宜和不宜烈,以不夺食材本味为上。”
老先生一边说,一边还拿出几样药材给沈清辞看,教她辨认优劣。沈清辞听得认真,一一记下。临走时,李老先生还包了一小包品相好的枸杞和几片茯苓送给她:“拿去试试,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来问。”
有了李老先生的指点,沈清辞心里踏实了不少。回到家,她便开始动手尝试。她先做的是最简单的“枸杞红枣糕”。将红枣去核煮烂成泥,与糯米粉、少量粘米粉和白糖混合,揉成面团,再撒上洗净的枸杞粒,上锅蒸熟。出锅后,糕点呈温暖的琥珀色,点缀着颗颗红艳的枸杞,看着就喜人。
“娘,爹,你们尝尝看。”沈清辞切了两块,递给父母。
周氏小心地咬了一口,细细品味:“嗯……甜丝丝的,有枣香,嚼到最后有点枸杞的微甘,不难吃!”
沈厚德则一口吞了半块,咂咂嘴:“好吃!比光甜的点心更有嚼头!”
连小沈安也踮着脚要了一块,吃得满嘴都是。
初次尝试的成功给了沈清辞很大信心。她又试着用茯苓粉混合面粉,做了些“茯苓小饼”,烙得两面金黄,口感软韧,带着淡淡的菌类清香。这些新点心数量不多,只是作为赠品搭着卤味送给老主顾品尝,没想到反响出奇的好。
“老板娘,这小红枣糕还有没?我家老婆子说吃了胃里舒坦!”
“沈姑娘,那小饼子给我留俩,下午垫饥正好!”
“阿辞丫头,你这脑袋瓜咋长的?卤味做得好,点心也新奇!”
客人的认可让周氏乐得合不拢嘴,彻底打消了顾虑,甚至主动帮女儿琢磨还能加些什么。沈清辞又根据李老先生的建议,春夏之交容易湿气重,便用薏米、赤小豆熬水,和面做了“祛湿茯苓糕”,口感清爽微甜,也很受欢迎。铺子里渐渐飘起一股淡淡的、与众不同的药草清香,融合在卤香里,并不突兀,反而更添了几分底蕴。
这天下午,那位顾先生又来了,依旧是来订学馆的点心。他注意到柜台一角摆着几块新做的茯苓糕,便问道:“沈姑娘,这是新出的点心?”
“是的,顾先生。这是茯苓糕,用了茯苓粉和薏米水,想着天气潮热,吃这个能祛祛湿气。”沈清辞忙介绍道。
顾先生要了一块尝了尝,点头赞道:“嗯,清甜软糯,药味似有还无,恰到好处。姑娘果然心思灵巧,已得药膳三味矣。”他顿了顿,似是无意间提起:“老夫年轻时游学江南,曾见一些大茶楼,便有专门的药膳席面,颇受文人雅士推崇。姑娘若有志于此,将来或可一试。”
江南药膳席面?沈清辞听得心神向往,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她感激道:“多谢先生指点,清辞还在摸索,不敢好高骛远。”
顾先生微微一笑:“循序渐进,甚好。”付完定金,便告辞了。
送走顾先生,沈清辞心里琢磨着他的话。看来,这药膳之路,确实大有可为。她想起陆景珩送的那包种子,便找了出来,请教母亲。
周氏拿着种子闻了闻,又仔细看了看:“这味儿……像是紫苏,又带点薄荷凉,娘也拿不准。要不,先在院角种下试试?”
沈清辞也觉得好奇,便在院墙根松了块土,小心翼翼地将种子种下,浇了水。心中隐隐期待,这神秘的种子,会长出什么呢?
日子就在这充满烟火气和新奇探索中平稳度过。沈家的生意越发稳固,沈清辞的药膳点心也渐渐有了些小名气,甚至有人慕名而来专门购买。镇上关于之前风波的议论渐渐平息,人们的生活重归宁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