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李恪凯旋的喧嚣尚未完全散去,长安朝堂却已因他带回的另一样东西,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动与暗涌之中。
两仪殿,常朝。
文武百官分列左右,气氛庄严肃穆。龙椅之上,李世民目光扫过丹墀下的群臣,最终落在立于武将班列前端的李恪身上。今日的朝会,有一项特殊的议程。
“陛下,”兵部尚书出班奏道,“安西大捷,吴王殿下与侯大将军扬威域外,实乃社稷之幸。然,军中亦流传,此战能速克坚城,多赖一种名曰‘伏火雷’及‘惊雷铳’之新式火器,威力惊人,有开山裂石之能。此等国之利器,干系重大,臣请陛下下旨,着令兵部军器监,详察其法,统一督造,配发诸军,以壮我大唐军威!”
此言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许多未曾亲历西域的官员纷纷侧目,交头接耳。虽然市井传言早已沸沸扬扬,但由兵部尚书在正式朝会上提出,意义截然不同。
李恪眼帘微垂,心中冷笑,果然来了。这看似冠冕堂皇的“统一督造”,背后藏着的是要将“神机”火器的研制与生产之权,从他和“神机司”手中剥离。
“陛下,臣附议!”又一名大臣出列,乃是太子詹事之一,“此等利器,若只掌握于……个别衙司或人手,恐非国家之福。理应纳入朝廷规制,由兵部、工部共同执掌,方为正理。”
这话更是露骨,几乎直指李恪拥利器以自重。
魏王李泰站在文官班列中,胖胖的脸上看不出表情,只是手指轻轻捻着朝珠,仿佛事不关己。但他微微闪烁的眼神,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龙椅上,李世民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他将目光转向李恪:“吴王,此二物乃你麾下‘神机司’所出,你有何见解?”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李恪身上。
李恪深吸一口气,出班行礼,声音清晰而沉稳:“回父皇,兵部尚书与诸位大人所言,于理并无不妥。‘伏火雷’、‘惊雷铳’确为军国利器,若能妥善制造,配发精锐,必能极大提升我军战力。”
他先肯定了对方的说法,让一些准备看他激烈反驳的人微微一愣。
但随即,李恪话锋一转:“然,儿臣有几点顾虑,不得不奏明父皇。”
“其一,此二物制造极为繁难,非精通格物、化学之匠人不能为。其中涉及之火药配方、金属冶炼、机括制作,皆有严格标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非但无法伤敌,反而可能自损。目前,唯有沈括及其麾下核心工匠掌握全套工艺。若仓促交由军器监大规模督造,恐工艺不精,反生祸端。伊州、焉耆之战,亦有‘惊雷铳’炸膛,‘伏火雷’延时之险情发生。”
他这是以技术壁垒和安全隐患为由,委婉地拒绝了立刻交出的提议。
“其二,”李恪继续道,目光扫过刚才发言的太子詹事,“此物威力虽大,却非无所不能。其受天候、地形制约极大,且造价高昂,补充不易。若敌军熟知其性,未必不能找到克制之法。将其视为寻常军械般配发诸军,恐未必能达预期之效,反而可能因使用不当,徒增伤亡,或使机密外泄。”
他点出了武器的局限性和保密的重要性。
“其三,‘神机司’乃奉父皇旨意设立,专司格物致知,研制利国利民之新器。‘伏火雷’等物,正是其成果之一。若此时将其核心之务剥离,恐寒了天下匠人之心,亦有违父皇当初设立‘神机司’鼓励创新之圣意。”
最后,他抬出了皇帝的大义名分。
李恪这番奏对,有理有据,既肯定了利器的价值,又指出了移交的困难与风险,最后还站在了维护皇帝决策的制高点上,可谓滴水不漏。
朝堂上一时寂静。不少中立官员暗暗点头,觉得吴王所言,确实更为稳妥。
然而,利益攸关,岂会因一番话而止息?
“吴王殿下过虑了。”长孙无忌缓缓出列,他身为宰相,一言一行举足轻重,“正因此物关系重大,才更需由朝廷专司管辖。工艺繁难,可令‘神机司’匠人至军器监指导;造价高昂,可择优装备精锐边军;至于机密外泄……呵呵,由朝廷直辖,岂不比分由各司更能严守机密?”
他语气平和,却句句针对李恪的论点,绵里藏针。“且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神机司’亦是朝廷衙署,其匠人亦是大唐子民,为国效力,分所应当,何来寒心之说?陛下设立‘神机司’乃为强国,如今将此利器推广于全军,正是强国之体现,想必陛下亦乐见其成。”
这一番话,直接将问题提升到了“国家”与“君王”的层面,巧妙地避开了技术细节,将李恪置于了可能“藏私”的道德劣势。
李恪心中凛然,长孙无忌果然老辣。
眼看争论将起,龙椅上的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压下了所有的窃窃私语:“好了。”
殿内立刻鸦雀无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