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挺下狱,侯君集秘藏案发,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在长安朝堂激起了滔天巨浪。
接下来的数日,天策府门前车马稀疏了不少,往日里趋炎附势的官员此刻大多噤若寒蝉,生怕与侯、韦二人扯上丝毫关系。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灯火通明,三司会审,拷问韦挺,顺藤摸瓜,一批与侯君集过往密切、或有嫌疑的官员、工匠被停职、传讯甚至收监。格物司内部更是经历了一场彻骨之寒,周钧奉令整顿,数名与侯君集时期采购、记录相关的工匠被隔离审查,气氛凝重得如同结冰。
清洗是必要的,但带来的震荡也是实实在在的。朝中关陇出身的官员人人自危,办事效率不免受到影响。一些原本就对新政不满的势力,更是借此暗中散布“鸟尽弓藏”、“打压勋贵”的言论,试图搅浑水。
李恪坐镇天策府,每日批阅着如雪片般飞来的审讯报告、求情奏疏以及各种暗流涌动的信息。他面容冷峻,决策果决,该抓的抓,该查的查,绝不姑息,但也严格限定范围,防止扩大化,避免朝局彻底失控。
然而,面对那些或明或暗的阻力,以及因此事而暂时停滞的某些政务,他心中亦感烦闷与疲惫。这非沙场征战,可以一刀毙敌;这是政治博弈,需要耐心、手腕和对人心的洞察。
是夜,他处理完又一摞关于涉案官员的卷宗,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信步走到殿外廊下。秋夜风寒,新月如钩,清辉寂寥。他下意识地望向崔府的方向,那片宅邸在夜色中静谧无声,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抚平他心头的躁郁。
他没有传信,此刻任何书信往来都可能被有心人捕捉。但他知道,她一定知晓外界的一切风波,也一定能感知到他此刻的心境。
就在他准备转身回殿时,一名侍从悄然近前,低声道:“王爷,崔府派人送来一盆绿植。”
李恪微微一怔,这个时候送绿植?
他随侍从来到偏厅,只见案几上放着一盆造型雅致的罗汉松,虬枝苍劲,绿叶盎然,在这萧瑟秋夜里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花盆是普通的青瓷,并无特别。
侍从道:“来人只说,我家小姐见近日秋气萧索,特送此松,为殿下案头添一份绿意,望殿下保重身体。”
李恪走近,仔细端详这盆罗汉松。忽然,他目光一凝,发现在松树根部靠近土壤的位置,似乎卡着一小卷极其细微的、与枝干颜色相近的纸卷。若不细看,根本无从察觉。
他心中一动,屏退左右,小心地将那纸卷取出。展开,上面是熟悉的娟秀字迹,只有短短两行:
“**风狂松愈劲,雨骤根弥深。殿下心如松,自有凌云时。****
没有提及任何具体朝务,没有分析局势,只有这充满力量的十六个字。她以松喻他,赞其坚韧,励其志气。在这风波震荡、人心浮动之际,这无声的慰藉与鼓励,比任何谋略策论都更直抵人心。
李恪握着这小小的纸卷,仿佛能感受到落笔之人那份沉静的陪伴与坚定的信任。她知他烦忧,故不扰他;她知他需力,故赠此松、此言。
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连日来的疲惫与烦闷似乎都被这无声的力量驱散了不少。他将纸卷小心收好,目光再次落在那盆罗汉松上,苍劲的松枝仿佛也带上了她的期许。
“风狂松愈劲,雨骤根弥深……”他低声吟诵,眼中重新燃起锐利的光芒。
没错,清洗必然带来阵痛,但唯有刮骨疗毒,方能祛除沉疴。些许阻力,些许非议,又何足道哉?他既执掌权柄,便当有迎风傲立、根植深处的魄力与坚韧!
他回到书案前,再次拿起那些卷宗,心境已然不同。下笔更加沉稳,决策更加果断。
次日朝会,有官员隐晦提及清洗是否过苛,恐伤及无辜,动摇国本。
李恪端坐监国位,目光平静扫过众人,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国之利器,关乎存亡。窃器者,如同窃国!侯、韦之流,罪证确凿,依律严惩,乃维护社稷根本,何来过苛之说?至于无辜者,朝廷自有明断,绝不会枉纵,亦不会牵连。诸卿当各安其位,尽忠职守,共度时艰,而非在此妄加揣测,动摇人心!”
他话语铿锵,既表明了彻查到底的决心,也划清了界限,安抚了大多数官员。朝堂之上,窃窃私语之声顿时小了下去。
退朝后,李恪继续推进新政,处理政务,对格物司的整顿也给予了周钧全力的支持。他如同那盆罗汉松,任他外界风雨飘摇,我自岿然不动,根基愈发深厚。
余波虽未完全平息,但帝国的权柄,在李恪沉稳的掌控下,已然度过了最危险的震荡期。而那盆置于案头的罗汉松,以及藏于其下的那句箴言,则成了他在这权力风暴中,最温暖也最坚韧的精神支柱。
梅影无声,慰藉入心。砥柱中流,愈发沉稳。
喜欢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