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各展锋芒
古镇之旅后的首个周一,晨光像一层薄纱,轻轻漫过青年公寓会议室的落地窗,空气中飘着现磨咖啡的醇厚香气。韦七将一叠印着 “事业拓展规划” 的文件推至桌中央,指尖在标题上轻轻点了点,眼里盛着对未来的期待:“青年公寓的成功,给了咱们更多可能性。我和黛茜计划重组一家投资公司,专注青年创业孵化与社区运营;至于南孙和锁锁,你们之前提过的设计工作室,现在正是破土而出的好时机。”
话音未落,蒋南孙的眼睛瞬间亮得像盛满星光。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沓叠得整齐的手绘设计稿,小心翼翼地摊在桌面上 —— 稿纸上既有青年公寓公共空间的优化细节,也有新社区 “光影与绿植共生” 的概念图,最底下几张还标注着 “工作室 LOGO 初稿”:“我早就琢磨好了!工作室叫‘南锁设计’,既藏了咱们俩的名字,也想‘锁住每一个有温度的空间’。初期先聚焦青年社区、小型商业空间设计,等积累了案例,再慢慢拓展住宅设计,把咱们对‘家’的理解,装进更多人的生活里。”
朱锁锁立刻凑上前,指尖轻轻拂过一张 LOGO 图 —— 线条勾勒的房屋轮廓里,藏着几株向上生长的绿植,简约又透着活力。她语气里满是雀跃:“我就喜欢这个!既有设计感,又能让人一眼记住。而且我已经跟媒体圈的朋友打过招呼,工作室成立时他们会帮咱们做首期宣传;之前公寓的租客里,有做装修材料批发的,也说愿意给咱们友情价,初期能省不少成本呢。”
黛茜看着两人眼里跳动的光,笑着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递到她们面前:“这是我整理的工作室注册流程,还有初期资金预算表。我和韦七商量过了,先给你们注资五十万作为启动资金,不够再补。另外,青芒资本后续孵化的新青年社区项目,设计权优先交给‘南锁设计’—— 既是给你们站台,也是帮你们攒下第一个重量级案例。”
“我还跟城东的创业园区谈好了,” 韦七补充道,语气里带着笃定,“他们愿意给青芒资本免半年租金,还能共享园区的创业资源;之前合作的两家投资机构,也想加入咱们的新公司,一起聚焦青年科技、文创类项目。以后咱们就是‘双向奔赴’——‘南锁设计’负责打造优质空间,青芒资本负责孵化好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四人围着桌子越聊越投入,从各自事业的阶段目标,到资源如何互补;从可能遇到的风险(比如工作室初期客源不足、投资项目盈利周期长),到应对方案(黛茜帮工作室对接供应链、韦七为投资项目争取政策补贴),不知不觉间,窗外的阳光已爬过桌面,给文件与设计稿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 这不再是单一的项目延伸,而是每个人都能在擅长领域发光发热的全新征程。
接下来的两个月,四人像上了发条的时钟,分头忙碌却始终彼此牵挂。蒋南孙和朱锁锁筹备工作室时,每一步都有伙伴的身影:找办公场地,韦七利用人脉筛选出三个交通便利、租金优惠的地段;注册公司,黛茜推荐的律师全程代办,还帮她们规避了不少法律风险;就连工作室装修,四人也周末齐上阵 —— 蒋南孙蹲在地上画空间布局线,朱锁锁踩着梯子贴墙纸,韦七和黛茜则合力组装原木色的办公桌,汗水混着笑声,把空荡荡的房间慢慢填满了 “家” 的味道。
“终于装完啦!” 看着焕然一新的工作室,朱锁锁忍不住原地转了个圈。浅白色的墙面上,挂着两人最满意的设计稿;靠窗的位置摆着几盆绿萝,叶片上还沾着水珠;门口的 “南锁设计” 金属 LOGO 牌,在暖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蒋南孙靠在落地窗旁,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眼眶微微发热:“以前总觉得,自己只能做别人手下的助理设计师,没想到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像做梦一样。”
黛茜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语气里满是肯定:“这不是梦,是你用一次次熬夜改稿、一遍遍打磨细节换来的。你对空间温度的把控、对用户需求的敏感,早就该有这样的平台施展。” 韦七则提着两杯刚买的珍珠奶茶走进来,递到她们手里:“庆祝‘南锁设计’正式诞生!接下来,就等着你们惊艳所有人了。”
几乎同时,韦七和黛茜的青芒资本也顺利重组完成。公司成立当天没有盛大仪式,只在门口摆了两盆向日葵,却吸引了不少青年创业者慕名而来。黛茜凭借多年供应链管理的经验,负责项目风控与资源对接 —— 她总能从一堆计划书里,精准找出潜在风险点,还能为项目对接上下游资源;韦七则专注于项目筛选与孵化,他擅长挖掘有潜力的初创团队,还会亲自辅导创业者打磨商业模式。两人配合默契,成立不到一个月,就签下了第一个重点项目 —— 一家专注于智能家电研发的初创公司 “智小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