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天,吕辰蹬着二八大杠,穿梭在四九城的街巷里。
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王主任看着网兜里水灵灵的菠菜、顶花带刺的嫩黄瓜,还有两条用草绳穿着的活蹦乱跳的大鲤鱼,疑惑道:“小辰啊,你这孩子,就是太客气!这大冷天的,还能弄到这么水灵的菜,不容易!”
“王姨,这蔬菜可是我种的呢,我家今年开了个暖棚……”吕辰把暖棚的事说了一遍。
王主任大喜,“好孩子,真是好孩子,改天王姨带街道的同志们去你那里取取经!”
孙大叔家,收到了一小筐红彤彤的番茄和一只精神抖擞、冠子鲜红的大公鸡。孙大叔的老伴儿惊喜地摸着那油亮的鸡毛:“哎哟,这公鸡真精神!正好留着过年祭祖!”
西四街道办,刘干事看着吕辰放在桌上的蔬菜和鱼,推了推眼镜,语气里带着惊喜:“小辰,上次捐款的事,区里都通报表扬了!这些蔬菜是暖棚里种出来的吧?你可是立了大功了,这件事彭主任已经报到了区里,过几天要来你家参观暖棚,一个功劳跑不了,你这几天可别乱跑。”
阎师傅、周师傅也都收到了分量实在的蔬菜和鱼。
陈得雪老人见到新鲜菜蔬和肥美的草鱼,也很开心,“小吕同志有心了。天寒地冻,这些可都是稀罕物。”他小心地收下,又低声说:“这些时间你没来,遇到些好书,实在是不忍放过,我作主给你收集了七八本,都是明清的老版本。”
吕辰大喜,又去拉了几袋粮食蔬菜交给陈得雪。
来到王澜亭先生家,吕辰扛了一袋新米,足有五十斤。王先生看着那袋米,又看看眼前恭敬站着的少年,脸上那惯常的冷峻线条似乎柔和了一丝,只微微颔首:“嗯。指法,莫荒废。”吕辰肃然应道:“是,先生。学生谨记。”
腊月二十五这天,吕家的小院里格外热闹。区里几位干部,连同附近几个街道办的负责人,在彭主任和刘干事的带领下,一大早就到了。同行的还有农学院的孙建业和李秀梅,两人带着厚厚的笔记本,神情既紧张又兴奋。
暖棚的门一推开,一股混合着泥土、蔬菜清香和淡淡地龙暖意的温润气息扑面而来,与外界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柔和的冬日阳光透过擦拭得干干净净的大块玻璃斜射进来,棚内明亮而温暖。
眼前的景象让所有参观者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发出低低的惊叹。
只见整齐的畦垄上,生机盎然,绿意流淌。菠菜叶片肥厚深绿,边缘还凝着清晨细微的水珠,像铺了一层翡翠;小白菜挤挤挨挨,嫩生生的菜心鹅黄可爱;小葱挺立如林,翠绿笔直;黄瓜藤蔓沿着搭好的竹架攀缘,翠绿的瓜纽顶着嫩黄的小花,已有几根尺把长的嫩黄瓜垂挂下来,顶花带刺,鲜亮诱人;最抓人眼球的是几畦番茄,植株健壮,挂果累累。那些果实大部分已褪去青涩,呈现出诱人的橙红或深红色泽,沉甸甸地坠在绿叶间,饱满圆润,在阳光下仿佛半透明的红宝石。
“好!长势太好了!”区里的领导忍不住大声赞叹,他走到一株番茄前,轻轻托起一个沉甸甸的果实,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他转过身,用力拍了拍身旁吕辰的肩膀,声音洪亮,“吕辰同志,了不起!这暖棚,可真是给咱们解决老百姓冬季吃菜难的问题,闯出了一条好路子!瞧瞧这菜!这哪是菜啊,这是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希望!是革命的好果实!”他环视众人,斩钉截铁道,“区里决定了,开春就全面推广这个‘居民自助解决冬季蔬菜’模式!这‘样板田’,立了大功了!”
孙建业和李秀梅立刻成了焦点,被几位街道干部围住,七嘴八舌地询问技术细节。孙建业推了推眼镜,指着暖棚角落的有机肥堆和水池,“关键在于温度和水肥调控的结合。地龙提供基础热源,这个大水池既能蓄热调温,又能保证湿度,配合我们筛选的速生耐寒品种和科学配比的有机肥……”
李秀梅则拿着笔记本,一边补充说明,一边飞快地记录着。她指着番茄畦边插着的记录竹签:“我们详细记录了不同品种从播种到采收的全过程数据,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时长的影响,这些数据对后续推广至关重要……”
吕辰站在人群稍后,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听着彭主任掷地有声的话语和孙、李二人专业的讲解,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心里却踏实无比。这步棋,走对了。冬日的绿意,终于可以端上餐桌。
接下来两天,交道口街道办等其他区的街道又陆续前来参观考察,“视察接待”吕辰才算结束!
这天一早,吕辰把小雨水送到陈记裁缝铺“托管”。
随后,吕辰蹬上自行车,车把手上挂着一个用新鲜菖蒲叶精心捆扎好的大串,足足十六只青背白肚、张牙舞爪的大闸蟹,每一只掂量着都有七两重,金爪上茸毛密布,透着生猛劲儿。车后座还固定着一个盖着湿布的木桶,里面隐隐传来细碎的噼啪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