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波计划”的成功,让“科学调息导引术”在“灵青盟”内部迅速普及开来。弟子们掌握了与灵气波频共振的诀窍,引气入体的效率普遍得到了显着提升,修炼热情空前高涨。整个联盟仿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底层修士的实力提升肉眼可见。
然而,凌皓的研究并未止步。他清楚地认识到,呼吸法优化解决的只是“如何更有效地吸收”的问题,属于“节流”。而修炼效率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开源”——即找到灵气密度更高的环境进行修炼!
“同样是一次共振呼吸,在灵气稀薄之地,可能只吸纳了十个灵子;而在灵气富集之处,则可能吸纳一百个,甚至更多!这其中的差距,何其巨大!”凌皓在研究所的晨会上,指出了问题的核心。
传统的修士寻找修炼宝地,多半依靠模糊的“感觉”,或者师门长辈的经验指点,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一些众所周知的灵脉节点,早已被高阶修士或重要机构占据,普通弟子根本无缘享用。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靠运气’、‘靠关系’寻找修炼地的模式!”凌皓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们要用数据说话,绘制出属于我们‘灵青盟’自己的、精确的 《灵能资源分布地图》!”
一个新的宏大项目——“灵能资源测绘计划(代号:勘探者)”应运而生。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对“灵青盟”目前掌控的所有疆域(包括原灵溪宗、青木宗山门及其附属领地、以及像坠星原这样的共有区域)进行一次全面的、高精度的灵气密度普查!
任务的艰巨性超乎想象。联盟疆域辽阔,山川河流、平原沼泽地形复杂,灵气分布绝非均匀。
凌皓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组织和规划能力。他将整个计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仪器升级与标准化。
林风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需要制造出足够数量的、测量精度可靠的、并且便于携带和操作的“便携式灵能密度探测仪”。之前的实验室仪器笨重且娇贵,根本无法用于野外大规模勘探。
经过紧张的攻关,他们借鉴了“频率感知符”的思路,结合更精密的感应符文和数据处理核心,成功研发出了“勘探者-I型”手持探测仪。这种探测仪大小如同一个罗盘,能够实时显示当前位置的灵气密度读数(以“标准灵子单位/立方米”为计量),并具备简单的数据记录和标记功能。
第二阶段:人员培训与网格划分。
阿土从联盟执法堂和外事堂抽调了数百名机灵且可靠的炼气期弟子,组成了“灵能勘探队”。凌皓亲自对他们进行了培训,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探测仪,如何在不同地形下选择测量点,以及最重要的——如何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整个联盟疆域被划分成了无数个标准大小的网格(初步以十里见方为一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都需要至少一个核心测量点和多个辅助测量点。
第三阶段:大规模野外实地勘探。
数百支勘探小队,带着统一的“勘探者-I型”探测仪和标准记录表格,如同撒豆子一般,被派往了联盟疆域的各个角落。
他们深入山林,跋涉河流,攀登高峰,潜入谷底。在每一个指定的网格点上,他们小心翼翼地读取探测仪上的数据,记录下坐标、地形地貌、以及当时的环境备注(如天气、有无异常能量反应等)。
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危险。虽然联盟疆域内大部分地区相对安全,但仍有一些荒野之地栖息着妖兽,或者存在天然的危险禁制。不时有勘探小队遭遇袭击或陷入困境的消息传回。
为此,凌皓特意协调了任务堂和执法堂,为重要的勘探区域配备了护卫力量,并建立了紧急求援机制。石坚更是亲自带队,巡视几个标注为高危的区域,清理了不少潜在的威胁。
第四阶段:数据汇总与地图绘制。
海量的数据如同溪流汇入大海,源源不断地被送回研究所。研究所内,专门成立了一个数据处理中心,数十名精于计算和绘图的弟子(其中不少是之前模拟法庭和辩论赛的佼佼者,逻辑思维能力极强)日夜不停地忙碌着。
他们将每一个测量点的数据录入特制的“灵图玉简”中,利用凌皓设计的插值算法,生成平滑的灵气密度等值线。
随着数据不断充实,一幅前所未有的、精细度惊人的《灵青盟灵能资源分布图》开始在巨大的光幕上逐渐显现!
地图之上,用不同的颜色清晰地区分着灵气密度等级:
· 深红色区域:代表灵气极度贫瘠,几乎不适合修炼。
· 浅黄色区域:代表灵气密度一般,是大部分普通区域的水平。
· 淡绿色区域:代表灵气较为富集,是良好的日常修炼场所。
· 翠绿色区域:代表灵气浓郁,可视为修炼宝地。
· 深蓝色区域:代表灵脉节点或天然聚灵区域,灵气极为充沛,往往被标注为“战略资源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