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计划”对灵气能量场的量化研究取得了初步但振奋人心的成果。灵气不再是一种神秘莫测、只能靠“感觉”去触碰的存在,它开始显露出其作为“特殊能量场”的客观规律。然而,凌皓深知,仅仅了解“原材料”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地“加工”这些原材料。
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所有修士修炼过程中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呼吸。
“一呼一吸,引气入体。这是所有修炼法门的起点。”凌皓在研究所的讨论会上,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但传统的呼吸法,大多语焉不详,只强调‘绵长’、‘深匀’,至于为何要如此,何种频率最佳,与灵气波动有何关联,几乎无人深究。”
他调动“灵能频谱分析仪”记录下的海量数据,将其投影在光幕上。只见代表基础无属性灵气的能量波动曲线,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有着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周期性起伏。
“看这里,”凌皓指着一条经过复杂滤波处理后的曲线,“环境中的灵气场,本身就在以一种极低的频率‘呼吸’、‘波动’。这个固有频率,虽然因地域、时间、环境而异,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内,存在一个主导波频。”
“您的意思是……”林风若有所思,“如果我们修士自身的呼吸节奏,能够与环境中灵气的主导波频产生……共振?”
“没错!就是共振!”凌皓眼中精光一闪,“物理学告诉我们,当驱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接近时,系统振动的振幅最大,能量传输效率最高!如果我们将修士的身体视为一个接收和转化灵气的‘系统’,那么他的呼吸节奏,就是最主要的‘驱动力’!”
一个大胆的假设被提了出来:通过调整呼吸频率,使其与周围灵气场的主导波频同步(或呈特定谐波关系),可以极大提升引气入体的效率!
这个假设,再次颠覆了传统认知!呼吸,不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生理活动,更是一种可以与天地能量场进行“调谐”的精密技术!
新的科研项目——“呼吸-灵气共振优化研究(代号:谐波计划)”立刻上马。
研究的第一步,是精确测定不同环境下的灵气主导波频。林风团队改进了探测仪,增加了长时间连续监测和频谱分析功能,开始在宗门内不同区域(如灵脉节点、普通区域、聚灵阵内)进行定点监测。
数据很快汇总起来。果然,不同区域的灵气波频存在差异,但同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普通区域的主导波频大约在0.05赫兹到0.1赫兹之间(即一个完整波动周期耗时10秒到20秒),而灵脉节点和聚灵阵内的波频则更加活跃和复杂,有时甚至存在多个主要频率分量。
第二步,是设计可精确控制的“调息法”。凌皓亲自设计了数套具有不同频率、波形(如正弦波、方波模拟不同的呼吸力度变化)的呼吸节奏方案,并编写成简单的口诀和意念引导。
第三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人体实验与效果量化。
阿土招募了一批自愿参与实验的炼气期弟子,他们将在特制的、能屏蔽部分外界干扰的“测修舱”内,按照凌皓提供的不同呼吸方案进行修炼,同时由林风的团队用升级版的“灵能流场显影阵”和“个体灵气吸纳速率计”(新开发的仪器,用于实时监测被试者单位时间内吸纳的灵子数量)全程监控。
实验开始了。
第一组被试,采用传统的、无特定频率要求的“自然深长呼吸”。
显影阵中,灵气流向被试者的速度平稳但缓慢,吸纳速率计的读数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波动。
第二组被试,采用凌皓设计的、频率与测修舱内当前灵气波频明显不符的呼吸法。
结果发现,灵气流动甚至出现了紊乱和排斥现象,吸纳速率不升反降!一名弟子甚至因为节奏混乱,差点引得灵气岔了道,吓得赶紧停了下来。
“看!频率不匹配,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凌皓指着数据说道,“这证明了共振理论的初步正确性!”
关键的第三组实验开始。被试者采用凌皓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的“最优共振呼吸法”。
当那名弟子调整呼吸,使其吸气、屏息、呼气的节奏,完美契合了当前环境中灵气波动的一个完整周期时——
“嗡……”
测修舱内似乎响起了一声微不可闻的轻鸣!
显影阵上,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周围的灵气光点,不再是杂乱无章地缓缓汇聚,而是仿佛受到了某种无形力量的牵引,整齐划一地、如同受到指挥的士兵,形成一道清晰而稳定的“灵气流”,高效地涌入被试者的口鼻和周身毛孔!其汇聚速度和浓度,远超之前任何一组!
与此同时,个体灵气吸纳速率计上的指针猛地向上飙升,读数达到了传统呼吸法的三倍以上!并且波动极小,显示出极高的稳定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