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bà,水名。渭水支流,在陕西境内。司马相如《上林赋》:“终始灞、浐(chǎn),出入泾、渭。”(浐:水名。)
我们一起来赏析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终始灞、浐,出入泾、渭”这一描绘壮丽水景的千古名句。
一、原文、注释及翻译
1. 原文节选
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芒芒恍忽。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其南则隆冬生长,涌水跃波;其北则盛夏含冻裂地,涉冰揭河。
“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嵳。九嵕嶻嶭,南山峨峨。岩陁甗锜,摧崣崛崎。振溪通谷,蹇产沟渎。谽呀豁閜,阜陵别岛。崴磈崴瘣,丘虚堀礨。隐辚郁垒,登降施靡。陂池貏豸,沇溶淫鬻,散涣夷陆。亭皋千里,靡不被筑。
“揜以绿蕙,被以江蓠;糅以蘪芜,杂以留夷;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槀本射干;此姜蘘荷,葴持若荪;鲜支黄砾,蒋苎青薠;布濩闳泽,延曼太原。离靡广衍,应风披靡,吐芳扬烈;郁郁菲菲,众香发越;肸蠁布写,晻薆咇茀。
“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
2. 重点注释
· 终始灞、浐: (上林苑的边界)以灞水和浐水作为起点和终点。终始,用作动词,指开始和结束之处。灞:灞水,发源于秦岭,流经长安东。浐:浐水,灞水的支流。
· 出入泾、渭: (上林苑的水系)容纳了泾水、渭水的流入和流出。出入,用作动词,指流入和流出。泾:泾水,发源于宁夏,在西安附近汇入渭水,以“泾渭分明”闻名。渭:渭水,黄河最大支流,横贯关中平原。
· 酆、镐、潦、潏: 均为关中地区的水名。酆水、镐水与周文王、周武王的都城有关;潦水(今涝水)、潏水均发源于秦岭。
· 纡馀委蛇: 形容水流蜿蜒曲折的样子。
· 经营乎其内: (这些河流)在苑内交错盘旋。
· 荡荡乎八川分流: 浩荡的八条河流(即前述的灞、浐、泾、渭、酆、镐、潦、潏)分道流淌。这就是着名的“关中八水”。
3. 现代翻译
(在描述了山峦、林木、花草的无限壮丽之后…)
“(上林苑的水系)以灞水和浐水作为其边界始终,容纳着泾水和渭水的流入与流出。酆水、镐水、潦水、潏水,蜿蜒曲折,在苑内交错盘旋。浩荡的八条大川分道流淌,姿态各异,背向而驰。它们东西南北,奔腾往来,川流不息。”
二、典故背景
1. 作品背景:《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与《子虚赋》构成姊妹篇。它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对话,旨在讽谏汉武帝过度沉迷于游猎、兴建奢华苑囿的行为。
2. 内容背景:此赋中,“亡是公”极力夸耀天子之上林苑的宏大与瑰丽,以压倒“子虚”所吹嘘的楚国云梦泽。文中对山川、溪流、草木、走兽、游猎、歌舞进行了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的描写,开创了汉大赋“劝百讽一”的典型模式——即用百分之九十九的篇幅来渲染铺陈,只在结尾用百分之一的篇幅进行委婉劝诫。
3. 地理背景:“关中八水”是长安城生存与发展的命脉,也是秦汉皇家苑囿(如上林苑)得以存在的地理基础。司马相如将现实中的地理水系纳入文学想象,既赋予了上林苑无可辩驳的真实感,又以其包罗万象的气势,象征着大汉帝国海纳百川、囊括宇内的气魄与声威。
三、寓意与内涵
1. 空间与秩序的象征:“终始灞浐,出入泾渭”不仅仅是在描写水系,更是在界定一个宏伟的、秩序井然的宇宙微缩模型。上林苑被视为“天下一统”的象征,而八川在其间奔流,代表了自然万物都被纳入天子的掌控与秩序之中。
2. 国力与皇权的展示:能够将如此多的重要河流囊括于一座园林之中,这本身就是强大国力和至高皇权的极致体现。作者通过这种文学上的夸张,歌颂了大一统帝国的繁荣与强盛。
3. “巨丽”之美的典范:这句话是汉赋“巨丽”之美(巨大而华丽)的典型代表。它不追求细节的真实,而致力于营造一种铺天盖地、应接不暇的壮阔气象,以此激发读者的惊叹与敬畏。
四、结合现实论述
《上林赋》的这段文字,其智慧与启示超越了文学本身,对当今社会仍有深刻的映射。
1. 对个人格局与视野的启示:
· “八川分流”与系统思维: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应如“八川”般多元且自成体系。既要有所专精(如“泾渭分明”),也要能融会贯通(如“经营乎其内”)。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深度的专业技能,才能应对复杂局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