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陆哲的商业帝国,辅佐林晚
江城国际会展中心的宴会厅里,暖气开得正足,满屋子穿着笔挺西装、踩着高跟鞋的商界人士,手里端着透明的咖啡杯,碰在一起发出“叮当”的轻响,说话声、笑声混着远处吧台传来的冰块碰撞声,热闹得像过年的集市。这可不是普通的聚会,是星辰科技一年一度的全球供应商大会——能站在这里的,全是光伏、储能领域的顶尖企业,要么是做核心组件的,要么是搞物流配套的,哪个不是在行业里响当当的角色?
舞台背景板做得格外大气,深蓝色的底色上,“星辰供应链伙伴大会”八个白色大字加粗放大,格外醒目。旁边的LED屏上,正循环播放着星辰这些年的项目集锦:北极的光伏站顶着漫天暴雪,蓝色面板上积着薄雪却依旧稳稳发电;非洲索马里的难民营里,光伏板点亮了孩子们读书的教室,抽水机“嗡嗡”转着往农田送水;欧洲巴黎的医院外,星辰的储能车停在门口,保障着急诊室的电力供应。每一个画面都看得人心里发烫,也让人越发好奇,今年的“年度最大供应商”会花落谁家。
“接下来,让我们揭晓本届星辰科技‘年度最大供应商’!”主持人拿着话筒走上台,声音透过音响传遍整个宴会厅,“获得这个奖项的企业,不仅为星辰的全球项目提供了高质量的产品,更在紧急时刻多次挺身而出,保障供应链稳定——它就是,陆氏能源科技!”
话音刚落,全场的聚光灯“唰”地一下,全打在了台下第三排的一个男人身上。陆哲穿着一身深灰色定制西装,衬得他肩宽腰窄,起身时还顺手理了理领带,动作沉稳又利落,没有一点张扬的样子。他朝着台上走去,路过第一排时,还不忘转头看了眼坐着的林晚,两人相视一笑,眼神里的默契,比说十句话都管用。
林晚早就从座位上站起来,手里捧着一座水晶奖杯——奖杯是星星的形状,里面嵌着一小块迷你光伏板,在灯光下闪着微光。等陆哲走到台上,她把奖杯递过去,指尖不经意间碰到他的手,还轻轻捏了一下,像是在说“恭喜”。
台下立刻响起了低低的议论声,有人凑在一起小声嘀咕:“早就听说陆总和林总是夫妻,没想到陆氏的实力这么能打,直接成了最大供应商!”“可不是靠关系啊,去年北极光伏站那批抗寒组件,国内没几家能做,最后是陆氏硬生生啃下来的,零下50度都能用!”“还有非洲索马里那次,光伏站急着要一批小型储能设备,海运得半个月,陆氏直接包了专机,三天就送到了,这响应速度,全球找不出第二家!”
陆哲接过奖杯,走到麦克风前,手指轻轻敲了敲话筒,试了试音。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穿透力,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很多人私下问我,陆氏为什么非要把重心放在服务星辰上?放着别的大客户不做,盯着一家公司,不怕风险吗?其实答案特别简单——我老婆林晚,是能引领时代的人。她想做的不是普通的生意,是全球能源转型,是让光伏的光照亮每个缺电的角落。她往前冲的时候,我总不能站在原地看着,得跟上她的脚步,别拖她后腿。”
这话一出,台下瞬间笑了,掌声比刚才更热烈,还有人吹起了口哨。林晚坐在第一排,嘴角忍不住往上扬,手里的钢笔在笔记本上轻轻敲着,眼神里满是藏不住的笑意。她想起三年前,自己刚决定研发北极抗寒光伏组件时,国内所有供应商都摇头说“做不了”——低温下光伏板会脆裂,储能电池效率会暴跌,这是行业里的难题。陆哲知道后,没多说一句话,连夜召集公司的技术团队,把原本生产普通组件的三条生产线全拆了,重新改造设备,还从德国请了材料专家,硬生生熬了三个月,最后拿着样品出现在她办公室时,眼里全是红血丝,说“你试试,零下50度没问题”。
“去年非洲索马里的光伏站遇到紧急情况,当地突然降温,需要一批能抗冻的便携储能设备,”林晚身边的张总凑到旁边的欧盟代表耳边,小声解释,“当时离寒潮只有五天,海运肯定赶不上,陆哲直接拍板包了两架专机,把设备从江城运到摩加迪沙,光运费就花了几百万。他说‘不能让非洲的老百姓冻着’,你说这样的供应商,谁能不放心?”
欧盟代表点点头,眼里满是佩服:“之前我们欧洲能源危机,向星辰订的1000套设备,也是陆氏加班加点生产的,比合同期提前了十天交货。陆氏的供应链管理,确实是全球顶尖水平。”
台上的陆哲还在继续说:“有人开玩笑说,我这是‘夫唱妇随’,围着林晚转。但我觉得不是。星辰的愿景是‘让清洁能源无边界’,这其实也是陆氏的目标。我们去年投了30亿建研发中心,专门做定制化光伏组件——星辰要北极的抗寒板,我们就攻克低温复合材料;星辰要非洲的便携设备,我们就优化储能密度,把设备做得又轻又耐用;星辰接下来要推新型光伏薄膜,我们现在已经在实验室里测试第三版样品了。不是我辅佐她,是我们俩朝着同一个方向,一起把一件对的事做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