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东晋时期,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虽为女流之辈,却在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褚蒜子,一个三度临朝听政,扶持六位皇帝,以柔弱之躯撑起东晋半壁江山的传奇太后。
公元324年,褚蒜子出生在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的一个官宦世家。祖父褚洽,做到了武昌太守;父亲褚裒,更是厉害,官至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死后还被追赠侍中、太傅,封爵都乡亭侯。在这样优渥的家庭环境里,褚蒜子不仅天生丽质,还饱读诗书,见识开阔,气度宽宏。
十四岁那年,褚蒜子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她被选为琅琊王司马岳的妃子。这桩婚姻,看似是命运的安排,实则也是门第之见下的产物。不过,对于褚蒜子来说,这却是她走进东晋政治核心的第一步。
婚后的生活还算甜蜜,可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褚蒜子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公元342年,晋成帝司马衍去世,司马岳即位,是为晋康帝。年仅十九岁的褚蒜子,一下子从王妃变成了皇后,这身份的转变,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成为皇后的褚蒜子,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荣耀冲昏头脑。她深知,这皇后的宝座,可不是那么好坐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在宫廷的日子里,她接触到了谢安、王羲之一众名士,被江南文化圈的氛围所熏陶,礼仪、政治与文化方面的知识不断增长,也为她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
本以为日子会这样平静地过下去,可命运又一次和褚蒜子开了个大玩笑。公元344年,晋康帝去世,年仅两岁的儿子司马聃即位,是为晋穆帝。这一下,整个东晋朝廷都慌了神,一个两岁的孩子,怎么治理国家呢?
于是,领司徒蔡谟等人联名上奏,言辞恳切地请求褚蒜子临朝摄政。他们在奏章里把褚蒜子夸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说她“陛下体兹坤道,训隆文母。昔涂山光夏,简狄熙殷,实由宣哲,以隆休祚。伏惟陛下德侔二妫,淑美《关雎》,临朝摄政,以宁天下。”意思就是说,褚蒜子品德高尚,堪比古代的贤后,只有她出来主持大局,才能让天下安宁。
褚蒜子看到奏章后,心里也是百感交集。她本是个女子,只想相夫教子,过着平淡的生活,可如今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但为了国家,为了年幼的儿子,她咬咬牙,答应了下来。就这样,二十一岁的褚蒜子,开启了她的第一次临朝摄政。
初入朝堂的褚蒜子,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朝中新旧势力相互倾轧,何充与司马昱等人辅佐幼帝,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却各怀鬼胎。但褚蒜子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冷静,在各方势力之间周旋。
有一次,有司官员奏请褚蒜子,说她的母亲谢氏已经被封了寻阳乡君,那么她的前母荀、卞二夫人也应该追赠封谥。褚蒜子却拒绝了,她觉得这样做不符合礼制,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破坏规矩。这件事让朝中大臣们对她刮目相看,都觉得这个太后不简单,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
还有一次,太常殷融提议,依照郑玄的释义,褚蒜子的父亲卫将军褚裒,在宫廷里应该行臣礼,回家的时候则行家人礼。褚蒜子觉得这件事关系重大,不能草率决定,于是下诏说:“典礼如何规定没有详查,如照殷融所奏,是我心所不能安的,以后再详细考究。”后来,征西将军庾翼、南中郎将谢尚议论认为“父在一家最尊,君在天下最重,郑玄的释义合乎情理”,褚蒜子这才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从此以后,朝臣们都对褚裒敬重有加,而褚蒜子也通过这件事,在朝堂上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在褚蒜子的努力下,东晋朝廷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也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但褚蒜子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要想让国家长治久安,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时光荏苒,转眼间晋穆帝就长到了十五岁。按照礼制,他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褚蒜子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儿子,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是时候把权力还给儿子了。
于是,在升平元年(357年)正月,褚蒜子下诏说:“昔日遭受不幸,皇帝尚在幼年,皇权微弱,虚居其位。百官卿士都遵前朝之例,劝我摄政。为了社稷之重,遵守先代成规,勉力听从众议,不敢固守己见。仰凭祖宗保佑,俯仗群臣护养,皇帝已成年加冠,礼制已成,德望已备,应当南面亲政,治理万国,今归还政事,一切遵照旧典。”
从这道诏书里,我们可以看出褚蒜子的无奈和豁达。她本无意权力,只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如今国家安定了,她便毫不犹豫地退居幕后。这在古代的政治人物中,是非常难得的。
退居崇德宫的褚蒜子,并没有彻底远离政治。她虽然不再处理日常政务,但还是会接见朝臣,关注国家的安危。对于国家的版图、边疆情况以及各项政令等,只要她觉得有必要,依然会发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朝臣们也都知道,太后虽然不在朝堂,但她的话依然分量十足,谁都不敢轻易忽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