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V带回的异常数据像一团迷雾笼罩在“探索一号”上空。控制中心内,林夕带领的技术团队彻夜未眠,对“扰动点事件”进行着多维度的数据分析。
“电磁脉冲持续时间仅为0.36秒,但强度极高,相当于一次小型闪电放电。”一名物理海洋学家指着频谱分析图说道,“最奇怪的是它的频带宽度,覆盖了从极低频到超高频的广泛范围,这不是自然电磁脉冲通常具备的特征。”
“同时记录到的水温跃升虽然微小,只有0.12摄氏度,但发生在瞬间,热源似乎来自沉积物下方。”另一名成员补充道,“声剖图像的扭曲持续了约1.5秒,显示反射层出现了向下凹陷然后又弹回的迹象,就像……就像有什么东西在下面轻轻推了一下。”
羊羽站在三维海底地形图前,眉头紧锁。“地质活动能产生这种同步的电磁-热-机械效应吗?”
“已知的机制中,没有完全匹配的。”林夕摇头,“压电效应通常与地震活动相关,但需要岩石的快速变形;摩擦生电也需要大规模的物质运动。我们监测到的其他参数都很平静,没有检测到任何地震信号。”
“除非……”一位年轻的地球物理学家犹豫地开口,“除非存在某种我们尚未认知的机制,或者……某种非地质的源。”
控制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非地质的源——这个暗示让所有人感到既兴奋又不安。
“先不做猜测。”羊羽打破沉默,“启动第二阶段广域扫描。启用‘平行宇宙’测绘器集群,我要在十二小时内得到KL海沟边缘区域最高精度的地形和浅地层模型。”
“平行宇宙”系统是此次勘探的核心技术之一,由数十个可自主协调的深拖式传感器平台组成,能同步进行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地磁和海水物理化学参数测量。它们收集的数据将通过“鸿蒙”系统进行融合处理,并与风域湖超算中心实时联动,生成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数字孪生海底模型。
命令下达后,甲板上再次忙碌起来。多个造型流线型的传感器平台被依次吊放至海中,它们在下潜过程中自动编队,如同一个协调的鱼群,开始对目标海域进行地毯式扫描。
扫描持续了十多个小时。期间,那个微弱的跳频无线电信号又出现了两次,每次持续时间都不长,且源位置飘忽不定,难以追踪。安全团队加强了全频段监控,但始终无法破解其编码模式。
风域湖超算中心的巨大算力开始显现威力。海量的传感器数据被实时整合、处理,屏幕上,数字孪生海底模型以惊人的速度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丰富。
当最终模型生成时,指挥中心内响起一阵抑制不住的惊叹。
主屏幕上,KL海沟边缘地区的三维全息影像纤毫毕现。陡峭的边坡、巨大的滑坡体、深邃的侵蚀沟壑、沉积物堆积区……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模型融合了浅地层剖面和地球物理数据,揭示了隐藏在地表之下的结构。
“海沟宽度在50到60公里之间,长度初步测绘约1400公里。”导航员报告着宏观参数。
地质组的成员则更加激动。“模型识别出大范围、高连续性的海底模拟反射层!”苏小满指着屏幕上大片呈现特殊强反射特征的区域,“BSR清晰指示了可燃冰稳定域的底界。根据模型反演……老天,可燃冰层厚度估计在90米到150米之间!”
林夕迅速进行区域面积估算和体积计算。“BSR分布面积约74,250平方公里。按平均厚度110米、孔隙度30%、可燃冰饱和度40%进行保守估算……”她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估算铁存量可达100,237.5亿立方米!”
这个数字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100万亿立方米……”羊羽重复了一遍,即便对于见惯了大场面的他,这个数字也足以带来震撼。“青海湖储水量约739亿立方米,100万亿立方米约相当于1352个青海湖。"
这是一个足以改变能源格局的巨大宝藏。指挥中心内弥漫着一种近乎窒息的兴奋感。多年的理论推测和前期勘探,终于在此刻得到了实证,其规模甚至超出了最乐观的预期。
然而,巨大的希望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安全、经济地开发这片位于极端环境的宝藏,是后续更为艰巨的课题。
“模型还识别出大量流体逸散通道。”林夕将图像放大,指向BSR层上方许多贯穿沉积层的柱状或脉状异常区,“这些通道将深部地层中的流体——很可能包括甲烷——向上输送,并在海底形成广泛的渗漏区。我们之前发现的化能合成生物群和碳酸盐岩结壳正是位于这些通道的上方。”
这也解释了为何ROV首次下潜就发现了如此多的活动迹象。
羊羽的目光却投向了海沟模型的另一个区域——位于海沟中部右侧翼,距离主海沟边缘约5公里的一处特殊构造。那里,海底地形并非向下凹陷,反而向上隆起,形成了一个孤立的平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