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沿着山谷里的水泥路行驶,两侧的伪装网下,隐约能看到防空导弹发射架的轮廓,岗哨上的战士身姿挺拔,看到车队经过,整齐地敬礼。
“这防御做得够扎实啊。”
首长们透过车窗,看着外侧的三层铁丝网和埋在土里的警报器,忍不住点头,“就算小鬼子派侦察机来,也未必能发现这儿是指挥部。”
曾夏勇笑着回应:“老总,这都是按照实战标准建的,外层有警戒哨,中层有防空和反坦克工事,内层还有地下掩体,就算遇到炮火打击,也能保证指挥不中断。”
说话间,车队停在了一座不起眼的大门前 —— 大门用岩石伪装,和周围的山体融为一体,若不是门口的岗哨,根本看不出这里是指挥部的入口。
众人下车后,曾夏勇带头往里走,刚进大门,眼前的景象就让首长们眼前一亮:
左侧是开阔的战术训练场,几名战士正在进行模拟巷战训练,场地里搭建了民房、碉堡的模型,战士们依托掩体交替前进,动作利落;
右侧是射击训练场,靶位从 100 米到 500 米依次排列,有的战士在练步枪射击,有的在操作重机枪,枪声清脆却不杂乱;
远处的部队驻地,几栋宿舍楼整齐排列,窗户上挂着洗好的军装,门口的空地上,战士们正自发组织拔河比赛,笑声传遍了整个营区。
“营区规划得不错,训练、生活、防御分得清清楚楚,既不耽误打仗,也能让战士们住得舒服。” 首长看着眼前的景象,语气里满是赞许。
刘师长则走到战术训练场旁,驻足观察了一会儿战士的训练,对着曾夏勇说:“你们这模拟训练很贴近实战啊,比咱们以前在山沟里练‘冲锋’要科学得多,回头得让 129 师其他的部队来学学。”
曾夏勇连忙说:“刘师长要是不嫌弃,随时可以派部队来交流,咱们的训练大纲都整理好了,正好能跟师部的同志们一起完善。”
穿过训练场,众人来到指挥部的核心区域 —— 六栋指挥楼呈 “品” 字形分布,最中间的五层主楼就是总部的新驻地,外墙用深灰色的水泥浇筑,窗户又小又高,既隐蔽又安全。
“咱们先去主楼看看。”
曾夏勇带头走进主楼大厅,大厅中央的大屏幕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 屏幕被分成了十几个区域,左上角显示着太原各部队的实时位置,蓝色的光点代表八路军,红色的叉号是已肃清的日军据点;
右上角是后勤仓库的储备数据,大米、面粉、弹药的数量一目了然;
下方则是各机场的起降记录和百姓安置点的监控画面,连城西粮库前百姓排队领粮的场景都清晰可见。
“这屏幕能实时更新数据?”
左副参谋长凑到屏幕前,手指轻轻点了点显示部队位置的区域,惊讶地发现光点还在缓慢移动,
“以前咱们靠通讯员送信,等消息传到指挥部,战场情况早就变了,现在有了这东西,指挥效率能提高好几倍!”
“是的,左副参谋长。” 曾夏勇解释道,
“这是通过卫星和无人机传输的数据,每五分钟更新一次,咱们在这儿就能看到前线的情况,下达命令也能直接通过加密通讯传到各团,不用再等通讯员跑了。”
副总指挥走到控制台前,看着上面的按钮和屏幕,转头问身边的陈定国:“这设备操作复杂吗?咱们的通讯兵能学会吗?”
陈定国连忙回答:“老总,我们专门编了操作手册,还培训了两批通讯兵,现在他们都能熟练操作了。要是总部的同志有需要,我们随时能派人教。”
众人沿着楼梯上到二楼,通讯室里一派忙碌景象 —— 十几名战士坐在控制台前,面前的加密电台闪烁着绿色的指示灯,有的在和晋察冀军区联络,有的在监听日军的电台,键盘敲击声和说话声此起彼伏,却不杂乱。
“这是加密通讯设备,就算日军截获了信号,没有密钥也破译不了。”
曾夏勇指着一台黑色的机器,“上次太原总攻,咱们和各团的联络全程没被日军干扰,靠的就是这东西。”
左副参谋长拿起一份通讯记录,翻看了几页,忍不住称赞:“记录得很详细,时间、内容、联络对象都写得清清楚楚,以后查起来也方便。”
三楼的休息室更是让首长们感到意外 —— 每个房间都有四张单人床,床上铺着雪白的被褥,床头放着小桌子和台灯,墙角的煤炉里燃着炭火,整个房间温暖又整洁。
“以前咱们指挥打仗,要么睡在战壕里,要么挤在老百姓的土坯房里,哪有这么舒服的休息室。” 副总指挥坐在床边,摸了摸被褥,笑着说,“战士们能睡好,才能有精神指挥打仗,你们考虑得很周到。”
四楼的会议室则宽敞明亮,中间放着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周围摆着几十把椅子,墙上挂着巨大的华北地图,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各部队的防区和日军的动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