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停稳后,左同军、毕宇承、闫登生率先跳下飞机,快步朝着彭老总等人走去,立正敬礼:“报告首长同志!独立旅陆航团团长左同军、政委毕宇承、参谋长闫登生,奉曾旅长命令,前来迎接总部及 129 师师部首长进驻太原,请指示!”
彭老总上前一步,伸手拍了拍左同军的肩膀,笑着说:“同军同志,咱们又见面了!上次见你的时候,你还是跟着你们曾旅长来的,没想到这次要坐你的飞机去太原了。不错啊,你们陆航团现在越来越像样了,有你们这些‘空中雄鹰’在,小鬼子想从天上搞破坏,可没那么容易!”
左同军脸上露出笑容,大声回答:“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守护好华北的天空,绝不让小鬼子的飞机靠近太原半步!”
毕宇承、闫登生也分别向几位首长问好,简单汇报了飞行路线和护航安排 —— 从太原到涉县,沿途共设置了三个警戒点,武直 - 10 编队全程保持高度戒备,没有发现任何日军空中力量的踪迹。
“好,辛苦你们了。”
彭老总点点头,对着身后的机关人员和警卫部队下令,“全体都有,登机!注意安全,不要拥挤!”
机关人员和警卫部队的战士们按照顺序,依次登上直 - 8B 和直 - 20。
有的战士是第一次坐直升机,刚踏上机舱台阶,手还忍不住有些发抖;有的则好奇地摸了摸机舱内壁,看着窗外的景象,脸上满是新奇。
“同志,这飞机能坐多少人啊?” 一名年轻的机关干事忍不住问身边的陆航团战士。
战士笑着回答:“直 - 8B 能坐 20 个人,还能装物资;直 - 20 能坐 10 个人,灵活得很。咱们这次 96 架飞机一起飞,保证把大家都安全送到太原!”
彭老总、左副参谋长、刘师长、邓政委在左同军的陪同下,登上了左同军驾驶的直 - 8B。
机舱内宽敞明亮,中间放着一张小桌,上面铺着太原的地图,角落还放着几瓶水和干粮。
“没想到直升机里这么舒服。”
左副参谋长坐下后,忍不住打量着机舱,“以前骑马去太原,得走两三天,现在坐直升机,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这效率真是天差地别。”
刘师长也点头:“这就是夏勇同志带来的变化啊!以前咱们打仗,靠的是两条腿、一匹马,现在有了飞机、坦克、远程火炮,咱们的装备越来越先进,打鬼子也越来越有底气了。”
邓政委看着窗外,轻声说道:“装备先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夏勇同志把这些先进装备用在了正地方 —— 不是为了自己争功,而是为了解放百姓、打败鬼子。这种初心,才是最难得的。”
左同军启动直升机,对着通讯器下达起飞指令。
96 架直升机再次升空,朝着太原方向飞去。
机舱内,机关人员和警卫部队的战士们兴奋地贴着窗户,看着地面的景色快速后退 —— 从涉县的土坯房,到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再到晋中平原的麦田,这些平时只能在地面看到的景象,此刻从空中望去,别有一番壮观。
“快看!那是咱们之前打仗的地方!”
一名参加过百团大战的警卫战士指着地面的一处山谷,激动地喊道,“上次咱们就在这儿伏击了小鬼子的运输队,缴获了好多粮食!”
旁边的战士们纷纷凑过去,看着那片山谷,回忆着曾经的战斗岁月,脸上满是自豪。
彭老总等几位首长虽然也好奇,但更多的是在讨论太原的后续部署 —— 如何让更多部队换装新装备,如何训练新战法,如何巩固山西根据地,如何应对日军可能的反扑,每一个话题都围绕着 “反攻” 与 “解放” 展开。
一个小时后,太原的轮廓出现在视野中。
从空中望去,太原城内的房屋错落有致,街道上能看到百姓们忙碌的身影,城西的工厂冒着淡淡的炊烟,城北的军用机场上,战机整齐排列 —— 这座曾经被日军占领的古城,如今已焕发出新的生机。
“那就是太原啊,比咱们想象的还要好。” 左副参谋长指着地面,语气里满是感慨。
左同军笑着说:“首长,这还不算什么,等会儿到了新型指挥部,你们肯定会更惊讶!”
直升机编队逐渐降低高度,朝着太原城北的军用机场飞去。
此时的机场上,曾夏勇、李保华、陈定国、林锐、周卫国、陈旅长、成旅长等主官早已等候在那里。
他们穿着整齐的军装,站在停机坪的一侧,目光紧盯着天空中的直升机编队,每个人脸上都透着期待 —— 总部和师部首长的到来,不仅意味着太原将成为华北抗战的指挥核心,更意味着八路军的反攻,将迎来新的起点。
“来了!” 陈定国指着天空,兴奋地喊道。
96 架直升机组成的编队越来越近,引擎的轰鸣声也越来越清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