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清晨带着几分凉意,窑洞外的老槐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曾夏勇早早起了床,叠好炕上的灰布被褥 —— 这被褥带着阳光晒过的暖意,是延安百姓送来的新棉絮。
他走到院外,看到李同志正和炊事员一起往灶膛里添柴,祝老总则在一旁择着从地里刚摘的青菜,两人像寻常百姓一样,动作娴熟而自然。
“夏勇,醒了?快过来坐,早饭马上就好。” 李同志看到他,笑着招手。
曾夏勇快步走过去,想接过炊事员手里的柴禾,却被李同志拦住:“你是客人,歇着就好。延安没什么好东西,就一碗小米粥、两个窝头,委屈你了。”
“首长,这已经很好了。” 曾夏勇在石凳上坐下,看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
不多时,早饭端了上来 —— 粗瓷碗里盛着金黄的小米粥,旁边放着两个冒着热气的玉米面窝头,还有一小碟凉拌萝卜丝。
四人围坐在石桌旁,边吃边聊,话题从延安的耕种说到山西的重建,从美苏使者的反应说到未来的反攻计划,气氛轻松而温馨。
“时间不早了,该去机场了。” 祝老总看了看天色,放下碗筷说道。
一行人起身往机场走去,沿途的百姓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 有的扛着锄头往地里去,有的在村口的水井旁挑水,看到李同志和曾夏勇,都笑着打招呼,眼神里满是亲近。
“李同志早!曾旅长早!”
“曾旅长,你们的飞机还会再来吗?俺家娃还想再看看呢!”
曾夏勇笑着回应:“会的!等以后打了胜仗,我们还会开着飞机来看大家!”
抵达机场时,美苏代表团已经在停机坪等候。
高斯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拿着一个皮质公文包,里面装着这次延安之行的报告;米高扬则依旧穿着军装,身边的彼得罗夫正整理着一叠照片 —— 大多是昨天拍摄的战机外观和机场场景。
“李先生,曾旅长,感谢你们这两天的热情招待。”
高斯率先走上前,与李同志、曾夏勇握手,
“这次延安之行让我受益匪浅,我会尽快向华盛顿汇报,推动我们双方的合作落地。”
米高扬也伸出手,语气比来时多了几分郑重:“李同志,曾旅长,八路军的实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关于武器图纸和军事顾问的派遣,我会立刻回莫斯科向斯大林同志汇报,争取尽快落实。”
李同志点点头:“希望我们能以这次合作为起点,共同抗击法西斯,为世界和平尽一份力。”
邹同志走到高斯身边,笑着说:“高斯大使,我陪您回重庆,路上咱们还可以再聊聊情报共享的细节。”
“好,有劳邹先生了。” 高斯应道。
苏方代表团方面,米高扬登机前,回头看了一眼停机坪上的歼 10C,对曾夏勇说:“曾旅长,希望下次见面时,能看到贵军有更多先进的装备。”
“会的。” 曾夏勇回应,“也期待贵方的合作能早日落地。”
上午八点半,美苏代表团的飞机先后起飞 —— 美方的运输机朝着重庆方向飞去,苏方的则朝着莫斯科方向,机身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天际线。
送走美苏代表团后,李同志和祝老总转身看向曾夏勇,眼神里满是嘱托。
“夏勇,回太原后,要尽快把延安的情况跟彭老总汇报,尤其是美苏合作的初步方案和咱们的底线。” 李同志说道,
“山西是我军华北的根基,一定要守好,还要加快建设,为后续的反攻做好准备。”
“请首长放心!我一定把您的指示传达给彭老总,也会抓好独立旅的训练和山西的重建。”
曾夏勇立正回应,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首长,还有个情况想向您反映 —— 现在咱们前线部队的编制有点紧张。以我们独立旅为例,现在已经有 6 万 5 千人,下辖六个作战团、空一团、陆航团、无人机团、炮兵团、工化团等部队,旅级编制已经很难满足指挥需求;385 旅、386 旅也有类似的情况,随着招兵工作的推进,编制问题会更突出。”
李同志和祝老总对视一眼,祝老总率先开口:“这个问题我们也注意到了,之前彭老总也在电报里提过。你放心,等我们和彭老总商量确定后,会把扩编方案落实,尽快解决你们的编制问题。”
“谢谢首长!”
曾夏勇心里一暖,又鼓起勇气说道,“还有个小小的愿望 —— 我希望有朝一日,独立旅全体将士能接受您和祝老总的检阅。这不仅是我的愿望,也是全旅将士的心愿。”
李同志笑了,拍了拍曾夏勇的肩膀:“好啊!我和老总都等着那一天。等你们把部队练得更强,等咱们解放了更多的地方,我亲自去太原,看你们独立旅的检阅!”
祝老总也笑着说:“到时候,我给你们当检阅官,看看咱们八路军的精锐之师到底有多威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