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要设计一个未来。”
林舟的声音不重,却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会客室里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无形的涟漪。
李瑞正准备冲上来追问的脚步,硬生生刹在了原地。他张着嘴,看着林舟那张平静无波的脸,感觉自己的大脑处理器像是被这句过于宏大的话给烧掉了。设计一个未来?这是什么活儿?盘古开天辟地吗?他本以为从省委大院出来,能听到的是“警报解除”或者“有惊无险”之类的结论,结果林舟直接给了他一个“重塑宇宙”的任务。
“林……林哥,”李瑞的舌头有些打结,他小心翼翼地组织着词汇,生怕自己理解错了,“您说的这个‘未来’,它……它受劳动法保护吗?需要加班到什么程度?”
他的话,像一根戳破了紧绷气球的针,让室内凝重的气氛瞬间漏了气。连一直闭目养神的马叔都睁开了眼,嘴角咧出一丝笑意。苏晓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落在林舟身上,她没有说话,但那飞速在笔记本上敲击的手指,却表明她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她理解林舟的意思,那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项目的最终目标。
林舟看了看自己这三个性格迥异却意外合拍的队员,说道:“走吧,回单位。路上说。”
从省委大院出来,坐上那辆熟悉的黑色桑塔纳,车厢里的气氛与来时已截然不同。来时的紧张与忐忑,像被那栋庄严肃穆的办公楼吸收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敬畏、兴奋与沉重使命感的复杂情绪。
李瑞彻底放飞了自我,他瘫在副驾驶座上,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我的天,我刚才是不是跟省委书记在同一个院子里呼吸了超过一个小时的空气?这空气是不是比外面的PM2.5要低很多?回去我得把这身衣服供起来。以后谁要是再说我没见过大场面,我就把这段经历甩他脸上。”
“你见到的只是大门和会客室。”苏晓的声音从后排传来,冷静地像在陈述一份实验报告,“根据我的计时,从进入大院到离开,总计一小时二十三分四十七秒。其中,我们在会客室等待了五十八分零九秒。”
李瑞的动作僵住了,他回头看着苏晓,一脸的生无可恋:“苏晓,你的人生里是不是没有‘四舍五入’和‘艺术加工’这两个词?”
马叔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缓缓地将旱烟杆收回了帆布包里。他没有参与年轻人的玩笑,只是轻声说了一句:“小林,这趟回去,发改委那栋楼,跟咱们走的时候,怕是不一样了。”
林舟闭着眼靠在后座,没有参与他们的对话。他的意识,正沉浸在【因果沙盘】那片深邃的数据海洋之中。
与周怀安书记面对面的一个小时,为沙盘提供了海量的高价值信息。此刻,那个曾经模糊的、标注着“???”的最高决策者模型,已经变得无比清晰。
【人物:周怀安】
【身份:云江省委书记】
【核心诉求:在任期内,为云江省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培养可靠的、能贯彻其政治路线的接班人。】
【性格特质:战略家、实干家、理想主义者(未褪色)】
【当前对林舟的态度模型:欣赏(70%),考验(20%),担忧(10%)】
【关键标签:刀鞘、种地、荆棘、羽毛、军令状】
林舟的意识在这些标签之间穿梭,反复推演着那场对话的每一个细节。他终于彻底明白了周书记那番“爱惜羽毛”的苦心。那不是简单的敲打,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政治智慧传承。
周书记看到的,远不止一个红山县。他看到的是林舟这把“刀”的巨大潜力,但也看到了这把刀的风险。他怕这把刀因为太过锋利,在披荆斩棘的路上,过早地卷了刃,或者因为不懂得收敛锋芒,而被视作威胁,最终被有心人折断。
“刀鞘”的比喻,不是要禁锢他,而是希望他能自我保护,学会辨别斗争的形势。“种地”的理论,更是点明了为政的本质——建设永远比破坏更重要,也更艰难。
而那个“培养接班人”的核心诉求,更是让林舟感到了一股沉甸甸的压力。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纳入了周书记的政治视野,甚至被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察位上。周书记给他的“军令状”,既是任务,也是考核。考的不仅是他的能力,更是他的心性、格局和政治手腕。
【沙盘推演:‘军令状’任务】
【最优路径:以红山县为试点,构建一套完整的‘产业项目-社会治理-民生改善’联动模型,形成可量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方案。】
【主要风险点:1. 政治阻力:触动其他十七个贫困县背后的既有利益格局,引发中层干部的集体抵制。2. 执行偏差:方案在向下传达和执行过程中,因地方保护主义和能力不足而变形走样。3. 舆论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成为政敌攻击的口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