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周后,瑞士阿尔卑斯山深处的一座废弃雷达站。
林默涵将最后一箱设备搬进锈蚀的铁门内,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这座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军事设施如今成了他们秘密研究的理想场所——远离城市电磁干扰,又没有联网设备引起注意。
量子接收器放在那边。顾晓婷指着角落一张金属工作台,她正用老式化学灯照明,在笔记本上绘制复杂的分子结构图,我需要再核对一遍碱基对序列。
自从决定分散研究后,团队七人分成了三个小组。马克西姆和两名工程师负责在苏黎世保留表面上的常规研究作为掩护;雅各布和另一名实习生负责搜集历史文献中的异常记载;而林默涵和顾晓婷则专注于信号中最核心的谜题——那段人类DNA序列。
今天有雅各布的消息吗?林默涵调试着自制的量子干涉仪,这台设备用二手零件拼凑而成,却能探测到传统望远镜无法捕捉的微观时空波动。
顾晓婷从背包取出一个信封:他通过老式邮局寄来的。在巴比伦神话史诗《埃努玛·埃利什》中发现了有趣的内容。
她展开信纸,上面是雅各布工整的手写体:创世神话描述众神用生命之血天命之泥混合创造了人类。更惊人的是,泥与血的配方比例恰好是黄金分割率0.618,与我们发现的DNA序列中非编码区的重复模式一致。
林默涵吹了声口哨:所以古人早就知道我们的基因被设计过?
不止如此。顾晓婷翻到笔记本某一页,看这个。
页面上绘制着DNA双螺旋结构,但在通常被认为是垃圾DNA的非编码区域,她标记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数学符号。
这些非编码序列不是随机的,她的指尖轻触图纸,它们构成了一种高阶几何语言,描述的是...某种量子隧穿效应。
林默涵突然明白了她的意思:你是说我们的DNA不仅能存储遗传信息,还能...接收信号?
发送和接收。顾晓婷的眼睛在昏暗灯光下闪烁,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类细胞都是一台微型量子通讯器,整个物种构成一个分布式网络...
那就是为什么信号中会有我们的DNA序列。林默涵感到一阵战栗,这不是签名,是通讯协议!
两人沉默片刻,这个发现的含义太过庞大。如果人类基因中真的编码着星际通讯能力,那么观察者的存在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不是简单的监视者,而是某种宇宙级通讯系统的维护者。
林默涵转向量子干涉仪:让我们验证一下。如果DNA能进行量子通讯,那么当足够多的人类同时激活特定基因序列时,应该能在时空中产生可检测的扰动。
他调整设备参数,将接收方向对准17号恒星系统。仪器起初只显示随机噪声,但就在午夜钟声敲响十二下时,屏幕上的波形突然变得有序起来——一组完美的正弦波,频率与顾晓婷计算的DNA共振频率完全一致。
天啊...顾晓婷捂住嘴,它在回应我们。
波形持续了约两分钟,然后突然转变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仿佛某种复杂的编码。林默涵迅速用铅笔记录下来,但符号系统完全陌生。
这不是任何已知的数学语言。他皱眉研究着纸上的符号,看起来像...
像苏美尔楔形文字和量子力学方程的混合体。顾晓婷突然说,等等,把雅各布上次寄来的泥板拓片给我。
她从一堆文件中找出一张复印件,上面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星图。林默涵将记录的符号与星图对比,发现惊人的相似性。
古人把这种通讯记录在了泥板上?他难以置信地问。
不完全是。顾晓婷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我认为他们试图描绘接收到的信息,但只能用当时理解的象征语言。看这里——她指向星图一角的一个奇特符号,这不是星座,这是量子纠缠的示意图!
就在这时,雷达站的老式电话突然响起刺耳的铃声。两人吓了一跳——这部理论上已经废弃二十年的线路不该有任何来电。
林默涵犹豫片刻,拿起听筒:Hello?
林博士。是莫里斯的声音,但比上次见面时更加疲惫,你们走得太快了。观察者开始不安。
你在跟踪我们?林默涵厉声质问,同时示意顾晓婷收拾资料。
不是我们。莫里斯的声音带着奇怪的金属回声,听好,你们即将发现的事情...比想象的危险。DNA中的代码不是通讯系统,是倒计时。
什么倒计时?
文明成熟度评估。莫里斯似乎在极力控制语速,当特定数量的个体激活协议,系统会判定物种是否准备好加入星际社会。如果判定失败...
电话突然传来刺耳的干扰音,莫里斯的最后几个字几乎听不清:...会启动重置程序。
线路断了。林默涵缓缓放下听筒,转述了对话内容。顾晓婷的脸色变得苍白。
重置程序...她低声重复,像冰河期灭绝恐龙那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