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国H市市政厅的玻璃幕墙将晨光折射成七彩的虹,照在铺着深蓝色绒布的颁奖台上。林默涵站在台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奖章边缘的锯齿。市长浑厚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在整个大厅回荡:
...在本次化工厂特大火灾中,火凤凰无人机系统挽救了至少三十八名消防员的生命,保护了价值数十亿的国家财产...
林默涵的目光扫过台下。顾晓婷正襟危坐,白大褂换成了深灰色西装,头发整齐地别在耳后;顾小兰则穿着印有卡通图案的T恤,低头摆弄着手中的全息投影器;柳青妍坐在最后一排,不断查看智能手表上的数据,显然心思早已飞回实验室。
下面请军方技术部的赵铁峰大校发表意见。
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走上台,军装上的勋章叮当作响。他接过话筒时,林默涵注意到他右手虎口处有一道延伸至腕部的疤痕。
首先,我祝贺林博士团队取得的成就。赵铁峰的声音像砂纸摩擦金属,但必须指出,民用火灾与战场环境有本质区别。敌方电子干扰、定向能武器、高速移动目标...这些都不是几台玩具无人机能应付的。
大厅里响起低声议论。林默涵看到顾晓婷的背脊僵直了,顾小兰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着怒火。
赵大校,林默涵平静地接过话筒,我们的无人机在1600℃高温和强电磁干扰下完成了精确操作。如果您认为这是,我很乐意现场演示它们如何在战场上。
台下爆发出一阵笑声和掌声。赵铁峰的脸色阴沉下来,他凑近林默涵耳边:年轻人,别太得意。军方有足够的资源让你们的技术成熟起来——当然,是在适当的管理下。
颁奖仪式后,团队在实验室附近的小餐馆举行庆功宴。柳青妍把奖章随手丢在桌上:军方那帮吸血鬼,看到什么新技术就想据为己有。
顾小兰正在用全息投影重放颁奖台上的对峙:默涵哥回击得太漂亮了!不过...她皱起鼻子,那个赵大校说的也有点道理。如果遇到EMP武器或者激光拦截,我们的系统确实有漏洞。
所以我们要做得更好。顾晓婷用筷子轻轻敲击茶杯,我有个想法——自修复纳米涂层。材料受损时,纳米机器人可以自动修复80%的表面损伤。
林默涵给每人倒了杯啤酒:晓婷负责材料升级,小兰完善量子通信的抗干扰能力,青妍改进冷却系统。我负责整合所有模块。他举起杯子,一个月后,我们要让军方那些老爷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
玻璃杯碰撞的声音惊飞了窗外树上的麻雀。
接下来的三周,实验室的灯光几乎从未熄灭。顾晓婷的材料组开发出一种含有数百万微型胶囊的复合材料,每个胶囊内装有不同功能的纳米机器人。当外壳受损时,破裂的胶囊会释放纳米机器人,它们能识别损伤类型并选择最适合的修复材料。
就像人体的血小板。顾晓婷向林默涵展示显微镜下的画面,只不过速度要快上千倍。
顾小兰则沉浸在量子通信的世界里。她在每台无人机上安装了微型量子纠缠节点,即使传统电磁波被完全屏蔽,无人机之间仍能通过量子态变化传递信息。
理论上,这种通信方式无法被干扰或窃听。顾小兰兴奋地解释,眼睛下方的黑眼圈显示她已多日未眠,不过传输带宽有限,只能发送关键指令。
柳青妍彻底重新设计了冷却系统。她摒弃了传统的液态循环,转而采用相变材料。当无人机温度升高时,特殊合金会吸收热量并改变晶体结构;降温时又释放储存的热量,形成自主调节的恒温系统。
能量利用率提升300%,柳青妍拍着新设计的散热模块,而且几乎不需要维护。
林默涵将所有这些创新整合到十台全新的无人机中。这批机器比上一代体积缩小20%,但性能提升了一倍不止。他将其命名为火凤凰MK-II。
测试日选在一个闷热的午后。团队驱车来到郊外一座废弃的钢铁厂,这里的高炉可以提供接近实战的高温环境。
温度校准完成。顾晓婷戴着隔热手套,调整高炉控制面板,初始设定1200℃,每十分钟升高100℃。
顾小兰展开便携式控制终端:量子链路稳定,所有无人机应答正常。
柳青妍检查着备用冷却剂:相变材料充能完毕,极限状态下可维持25分钟。
林默涵深吸一口气:开始测试。
五台无人机依次飞入熊熊燃烧的高炉。监控屏幕上的温度曲线迅速攀升,但各项指标保持稳定。当炉温达到1500℃时,第一台无人机的外壳开始出现轻微变形。
纳米修复剂激活。顾晓婷紧盯着显微镜图像,
屏幕上,无数微小的银色粒子如活物般涌向受损区域,迅速填补裂缝并重新排列分子结构。几秒钟内,变形区域恢复如初。
太神奇了!顾小兰欢呼道,这简直像...
她的话被一阵刺耳的警报打断。柳青妍指向热成像图:高炉东南角有异常热源!温度突然升高到1700℃以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