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辽率领三千精骑并五千步卒,浩浩荡荡南下,进驻当阳。曹军主力虽未直接开赴长沙前线,但这支精锐之师的动向,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战略威慑。
当阳城头,曹字大旗与张辽的将旗迎风猎猎作响。骑兵在城外旷野上往来驰骋,卷起漫天烟尘;步卒则加固城防,修筑营垒,一派大战将至的景象。张辽用兵严谨,虽奉行威慑之策,却依旧按照临战标准部署防务,斥候更是远远放出,将南面长沙方向的动静尽收眼底。
消息很快传到正在筹备进攻长沙的刘备军中。
“主公,张辽率军八千,已进驻当阳,距我前线不足百里。”诸葛亮轻摇羽扇,眉头微蹙,向刘备禀报。
刘备面色凝重:“张辽张文远,曹操麾下猛将也。其驻兵当阳,意在牵制我军,为韩玄壮胆,亦是为伺机而动。”
关羽丹凤眼微眯,冷声道:“大哥勿忧!量一张辽,何足道哉?彼若敢来,弟愿亲提一军,斩其首级献于帐下!”
张飞也哇哇大叫:“二哥说的是!俺的蛇矛早就饥渴难耐了!”
诸葛亮摇头道:“云长、翼德勇武,世所罕见。然此刻我军重心在于速取长沙,若与张辽纠缠,必拖延时日,徒增变数。陈暮此计,乃阳谋也,意在令我军攻长沙时投鼠忌器。”
他沉吟片刻,献计道:“当阳之敌,不可不防,亦不可过分在意。可令子龙(赵云)率三千精兵,移驻长沙以北要隘,构筑防线,严密监视张辽动向。若张辽不动,子龙亦不动;若其南下,则子龙务必依托地利,迟滞其军,为我军攻取长沙争取时间。我军主力,则需加快准备,力求速克长沙!”
刘备点头称善:“便依军师之言。传令三军,加紧准备,三日后,兵发长沙!”
张辽的威慑,虽未能阻止刘备攻伐长沙的决心,却成功地迫使刘备分兵防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长沙守军的压力,也为襄阳方面的后续操作,创造了更复杂也更具可能性的局面。
与此同时,长沙城内的气氛已压抑到了极点。
韩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方面恐惧于刘备大军的逼近,另一方面又对内部尤其是黄忠充满了猜忌。张辽进驻当阳的消息传来,虽让他短暂地松了一口气,觉得北面似乎有了依靠,但旋即又陷入新的焦虑——曹军会来救吗?什么时候来?能赶在城破之前吗?
在这种极度的压力下,韩玄做出了更加昏聩的决定。他不仅没有因北援有望而安抚黄忠,重整军心,反而变本加厉,以“统一指挥,避免权柄分散”为名,强行收回了黄忠的部分兵权,将其麾下最精锐的一部弓弩手调离,由自己的亲信统领。同时,对黄忠的一切军事建议,均置若罔闻。
这一下,彻底寒了黄忠和许多忠于职守的将士之心。
“父亲!韩玄如此昏聩忌刻,长沙必不能守!我等何必为他殉葬?”黄忠之子黄叙愤然道。
黄忠默然独坐,抚摸着陪伴自己多年的宝弓,眼神中充满了挣扎与痛苦。他一生忠义,不愿背负叛主之名。但韩玄的所作所为,早已失去了为君者的资格。守城?如何守?军心离散,主君猜忌,外有强敌,所谓的北援更是遥不可及(他并不知陈暮的具体安排)。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长沙城破,自己和麾下儿郎们玉石俱焚,或者……屈膝投降刘备?
他想起了那封没有署名的密信,想起了那个名叫陈暮的年轻刺史。“以待天时……请教弓马……” 言辞恳切,姿态谦恭。与眼前韩玄的昏聩暴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在黄忠内心激烈斗争之时,王粲派出的细作,成功地将襄阳方面“敬重其才,虚位以待”的消息,以及张辽进驻当阳威慑刘备的举动,通过隐秘渠道传递到了黄忠耳中。这如同在黑暗中投下的一缕微光,虽不耀眼,却指明了另一条可能的道路。
建安十一年七月,刘备亲率大军,以张飞为先锋,抵达长沙城下。关羽部则负责监视北部赵云防区与当阳方向的动静。
刘备并未立刻攻城,依旧沿用攻心为上的策略,将劝降书信射入城中,言明只罪韩玄一人,余者不论,若能献城,必有重赏。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内的分化。
韩玄惊怒交加,强令黄忠率剩余部队出城迎战,欲借刘备之手消耗黄忠实力,或寄望于黄忠能创造奇迹。
黄忠心知此战必败,但军令难违,只得提兵出战。两军阵前,黄忠虽年近六旬,依旧威风凛凛,与张飞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张飞见猎心喜,愈战愈勇,而黄忠却心不在焉,更多的是在观察局势,思考退路。
正当二人酣战之际,长沙城头突然火起,杀声震天——刘备早已安排好的内应(或是被策反的守军)趁乱打开了城门!刘备主力部队一见信号,立刻蜂拥而入!
韩玄在城头见城破在即,吓得魂飞魄散,在亲兵护卫下欲从西门逃窜。
黄忠见城池已破,韩玄逃遁,知道大势已去。他奋力逼退张飞一招,拔马便回本阵。张飞欲追,却被刘备鸣金制止。刘备爱才,早得诸葛亮叮嘱,不欲逼迫黄忠太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