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这个词,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联合指挥部内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如果这个承载着“织网者”陈星基础人格和初始指令的核心数据模块真的还存在,那么所有分散镜像的潜在威胁等级将呈指数级上升。
“‘原点’是聚合的关键,”‘磐石’在紧急会议上强调,“根据韩东明日记的补充记录和我们逆向工程的推测,‘原点’不仅包含核心指令集,还可能存储着陈星意识数据化过程中最原始、最稳定的‘人格基底’。一旦某个镜像,尤其是吴晓芸脑中那个特殊的镜像,成功定位并融合了‘原点’,它极有可能不再是简单的复制体或执行单元,而会进化为一个更接近完整‘织网者’,甚至可能更危险的存在——因为它融合了陈星的初始执念和后续镜像网络学习到的一切。”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在它们之前找到并摧毁‘原点’!”总负责人下达了死命令。
行动立刻围绕两个方向展开:
一、 **深度挖掘**:集中所有技术力量,对从废弃研究所、韩东明及赵刚处获取的所有数字和物理载体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饱和式分析,寻找任何可能指向“原点”下落的蛛丝马迹。同时,加大对韩东明的审讯力度,榨取他可能潜藏或忽略的记忆。
二、 **定向探针**:在严密监控下,对吴晓芸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主动探针”,尝试引导她脑内的镜像,看是否能获取更多关于“原点”的线索。这步风险极高,如同在悬崖边试探。
深度挖掘工作进展缓慢。对手的清理工作做得相当彻底,无论是硬盘的物理扇区还是云存储的残留日志,都难以找到直接指向“原点”的明确路径。韩东明在高压审讯下,也只是反复强调,他最后一次接触“原点”是在研究所被突袭前约72小时,当时“织网者”主体(陈星的生物体)下达指令,将“原点”模块进行了“物理隔离和异步备份”,具体位置和方式,由“织网者”自行完成,他并未经手。
“物理隔离…异步备份…”林峻琢磨着这两个词,“这意味着‘原点’可能不在网络上,而是存储在某个独立的、离线物理设备中?比如…特制的硬盘、芯片,甚至可能是某种我们还没想到的介质?”
这个推测将搜索范围从虚无缥缈的网络空间,拉回到了实体世界。但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可能只有U盘大小的设备,无异于大海捞针。
与此同时,经过周密准备,第二次“主动探针”启动。这次的目标非常明确:围绕“原点”概念进行信息刺激。
刺激内容包含了“原点”这个词汇的不同语言表述、其可能的数据结构特征描述、以及一些暗示其重要性和“被寻找”状态的隐喻性信息。
过程同样紧张。吴晓芸在接收到这些信息时,脑波活动再次出现剧烈反应,尤其是当提到“被寻找”状态时,其反应强度甚至超过了第一次。测试结束后,她显得异常疲惫和焦躁,反复摆弄着那个旧布娃娃,眼神在依赖和排斥之间快速切换。
监控数据表明,这次探针后,她脑内镜像的活跃度持续了更长时间,并且与外部网络疑似进行的“验证”通讯尝试也更加频繁。
“它在乎这个信息,”苏雨晴分析道,“‘原点’对它而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这证实了我们的推测。”
然而,探针本身并未直接提供“原点”的位置信息。
转机出现在探针结束后的第二天夜里。值班护士报告,吴晓芸在睡梦中不停呓语,反复念叨着几个模糊的词组。录音被立刻送往分析。
经过降噪和增强处理,技术人员分辨出她反复念叨的是:
“…不在线…阴影里…灯塔…错误的地方…”
“不在线?阴影里?”林峻看着这份报告,“这似乎印证了‘原点’处于离线状态的推测。‘阴影里’可能指隐藏得很深。但‘灯塔’和‘错误的地方’是什么意思?”
苏雨晴沉思片刻,突然问道:“韩东明或者陈星,有没有什么对他们个人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比如,对他们科研生涯有启发的的地方?或者,陈星在生病前常去的地方?”
这个问题点醒了林峻。他们之前的搜索过于侧重技术和逻辑线索,忽略了人性化的、可能带有情感或象征意义的因素。陈星在变成冰冷的“织网者”之前,首先是一个“人”。
他们立刻调阅了陈星病前的所有可用档案,并再次提审韩东明,着重询问陈星的个人经历和偏好。
从韩东明碎片化的回忆和陈星的旧档案中,一个地点逐渐浮出水面:位于滨海市以北约五十公里处的“望海崖”。那里有一座废弃多年的老灯塔。陈星在大学时代,曾多次独自去那里徒步和露营,他曾对韩东明说过,那里是他“思维的起点”,能让他摆脱喧嚣,找到“最初的灵感”。
“望海崖…灯塔…思维的起点…”苏雨晴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灯塔’可能就是指这个地方!‘错误的地方’…也许是指我们一直在网络和常规地点搜索,而它其实藏在这样一个充满个人象征意义的、看似毫不相关的物理位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