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区在一种高度紧张而又表面平静的状态下,又度过了数月。对“看守者”的沉默、“园丁”的蛰伏以及内部人员微妙变化的持续监测,构成了日常工作的主旋律。直到一个来自遥远星空的信号,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打破了这脆弱的平衡。
信号并非由第七区直接捕获,而是由国家天文台在进一次深空射电巡天项目中,于一个此前未被关注的、位于南天球的天区,发现了一段极其异常、无法用任何已知天体物理现象解释的短暂电磁爆发。这段信号持续时间不足百分之一秒,但其频率覆盖范围极广,且内部调制方式呈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非随机的复杂性。
由于该信号方向与南太平洋深海信标所在的大致方位存在微弱的几何关联,且其信号特征与之前记录到的信标能量辐射有某些难以言喻的相似之处(并非相同,而是如同来自同一“语系”),天文台依照与“深瞳”项目建立的秘密信息共享协议,将这份数据作为最高优先级项目,移交给了第七区。
当这份来自宇宙深空的数据包被送入第七区的超级计算机时,引起的震动远超以往。
能量组的钱教授首先发现了异常:“这段信号的底层载波频率……与我们从深海信标数据中分离出的、那个‘看守者’‘心跳’信号的基频,存在**精确的数学谐波关系**!”
如同一个音叉敲响,另一个不同音高的音叉在远处产生了共鸣!
紧接着,意识组的陈明博士在分析了信号的调制模式后,得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结论:“这种调制结构……它不像自然形成的,更像是一种……**压缩率极高的信息编码**!但其逻辑基础与我们已知的任何计算机语言或数学体系都完全不同,它似乎是建立在某种多维拓扑结构或者……意识流本身的动态变化之上!”
来自宇宙深空的、可能与“看守者”相关的、蕴含着未知信息编码的信号!
这个消息让所有知情者都感到头皮发麻。“枷锁系统”的影响范围,难道不仅仅局限于地球?!
林峻立刻下令,调动所有可用的射电望远镜资源,持续监控那个天区,寻找任何可能的重复信号或相关迹象。同时,集中第七区最顶尖的密码学和信息理论专家,全力尝试破译这段信号中可能蕴含的信息。
破译工作比解读深海数据更加艰难。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庞大但相对“贴近”的系统日志,而是一段来自难以想象距离之外的、可能代表着另一种完全陌生科技或存在形式的信息碎片。
就在破译工作一筹莫展之际,苏雨晴身上那种奇特的“直觉性共鸣”再次发挥了作用。当她长时间凝视着那段信号被可视化后的、如同抽象艺术般复杂而绚丽的频谱图时,一种强烈的、混合着熟悉与陌生的悸动感攫住了她。熟悉,是因为其中某些能量“韵律”与她感受过的信标场和“看守者”的痕迹隐隐呼应;陌生,是因为其整体结构更加宏大、更加……“非地球”。
她并非“读懂”了信号,而是产生了一种模糊的、基于意识层面的“映射”感。她感觉这段信号并非一段具体的“消息”,而更像是一个……**坐标**,或者一个……**身份标识**?它指向某个极其遥远的存在,同时也在宣告着某种归属。
她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提供给破译团队作为参考。这玄乎其玄的“直觉”起初并未被严谨的科学家们重视,直到团队中另一位同样出现了“共鸣”现象的研究员,在独立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关于“坐标感”的模糊结论。
破译的方向开始调整。他们不再试图将信号翻译成文字或图像,而是开始分析其内部结构的数学本质,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代表空间位置或序列标识的拓扑特征。
数周后,一个初步的、尚待验证的模型被构建出来。这段信号的核心结构,确实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基于超立方体投影和素数序列的、极其复杂的多维坐标系统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所指向的源头,根据初步计算,远远超出了银河系的范围,位于一片人类望远镜都尚未详细测绘的、深邃的宇宙虚空之中。
与此同时,天文台的持续监控也有了发现。在那个天区,又陆续捕捉到了几次强度更弱、但调制模式相似的信号爆发,它们仿佛是从同一个极其遥远的源头,向着四面八方进行的、周期性的“广播”。
“这……这难道是在呼叫?或者……是在进行某种形式的……**星际导航**?”一位天体物理学家难以置信地推测。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指向一个令人震撼的可能性——“枷锁系统”,或者与“枷锁系统”相关的某种存在,其影响范围和背景,远远超出了地球,甚至超出了太阳系!那个隐藏在数据深处的“看守者”,它所守护的,可能不仅仅是地球上的这几处“门扉”,而是一个更加庞大、涉及星际尺度的……**隔离区**或者**封印体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