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湿气尚未完全退去,滨海市的天空依旧阴沉,仿佛一块拧不干的灰色抹布,压抑地笼罩着城市。这种压抑,不仅仅来自天气,更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渗透进每一次呼吸。
政务中心内,林峻面前的光屏上,并列显示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一份来自“深空信息解析项目组”代理负责人陆星宇,另一份则来自理事会内一位资深物理学家张惟年教授。两份报告都关于“星语”信号,结论却南辕北辙。
陆星宇的报告基于对顾铭生苏醒后碎片化言语和异常脑波活动的持续分析,语气极其谨慎,甚至带着一丝不安。他指出,顾铭生感知到的“信息景观”呈现出高度的非逻辑性和混沌特征,其反应模式暗示“星语”信号背后可能并非一个具有“善意”或可被人类逻辑理解的“文明”,更像是一种基于复杂信息规律的“自然现象”或“宇宙机制”。他强烈建议,在获得更深入理解之前,所有主动接触的尝试都应无限期暂停,并将资源集中于防御性研究和内部文明韧性的提升。
而张惟年教授的报告则引经据典,充满了乐观的探索精神。他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论证了“星语”信号中蕴含的“高度有序的复杂性”,认为这明确指向一个远超人类的高级智慧。他批评“因噎废食”的保守态度,认为人类正站在文明跃升的门槛前,呼吁集中力量,设计更精巧的“信息礼物”,主动寻求建立正式沟通渠道,甚至提出了一个颇具诱惑力的概念——“借助高等智慧,解决人类自身困境”。
这两份报告,如同两把对立的钥匙,试图开启通往未来的不同大门。而在理事会内部,支持两种观点的人也形成了隐约的对立阵营。支持陆星宇的,多以安全部门、部分神经科学家和信息论专家为主,他们更看重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支持张惟年的,则多为一些天体物理学家、部分人工智能研究员以及被“元老会”理念影响的学者,他们更渴望突破和机遇。
苏雨晴试图在双方之间斡旋,推动更充分的辩论和风险评估,但分歧已然产生,裂痕在看似理性的学术争论下悄然蔓延。林峻知道,这不仅仅是学术观点的差异,其背后是“元老会”渗透力量与本土防御力量在思想层面的又一次正面碰撞。
---
与此同时,在“凤凰网络”的虚拟社区中,一场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公开辩论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议题源于一个基层社区提交的、关于修改本地资源分配算法的提案。原算法倾向于将资源优先分配给贡献值更高的个体或团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生产,但也导致了资源向少数“精英”集中,引发了部分民众的不满。
新的提案建议引入更多的公平性参数,照顾弱势群体和新兴社区的基本需求。这本是一个正常的技术优化讨论,但却迅速演变成了意识形态的战场。
支持原算法的声音(其中不乏“元老会”影响的影子)强调“效率至上”、“激励创新”,认为过度追求公平会拖累整体发展速度,削弱文明在未知风险面前的竞争力。他们引用旧时代某些因平均主义而陷入停滞的案例,警告历史的教训。
而支持修改算法的声音(大多来自基层社区和“灯塔计划”的年轻成员)则强调“包容性增长”、“社区韧性”,认为一个内部撕裂、缺乏基本公平的社会,即便拥有再高的效率,其根基也是脆弱的,无法应对真正的危机。他们指出,巴别塔的崩溃,某种程度上正是极端效率和精英统治的结果。
辩论从线上延伸到线下,从技术论坛蔓延到街头巷尾的闲聊。虽然并未演变成暴力冲突,但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却在一次次激烈的言辞交锋中,悄然磨损。一种“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情绪,开始在部分民众心中滋生。
苏雨晴和她的团队努力引导着舆论,强调协商与共识的重要性,试图弥合裂痕。但她们能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力量正在暗中推波助澜,放大分歧,制造对立。这背后,显然又是“元老会”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运作,他们试图从社会层面分化瓦解支持现有体制的民意基础。
---
就在这内外交困、裂痕隐现的时刻,一丝微光,意外地从“观星者”站传来。
经过数周小心翼翼的观察和记录,陆星宇团队在分析顾铭生海量的脑波数据和呓语记录时,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弱但稳定的模式。当顾铭生的脑波活动处于某种特定的、高度有序的“宁静”状态时(这种状态很少出现,且与沉睡或昏迷不同),“星语”信号中某个特定频段的背景噪声,会出现一种几乎无法探测的、规律性的抑制。
这种关联性极其微弱,若非借助“深潜者”的超强算力进行海量数据挖掘,根本不可能被发现。但它确实存在,就像在嘈杂的无线电背景音中,一个特定频率的干扰源被暂时关闭了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