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穹”AI自主完成第一次科学实验的壮举,让整个“未来智能项目组”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如同创造了历史般的兴奋之中。
“这份报告太完美了!”周嘉豪看着屏幕上那份由“天穹”独立生成的、无可挑剔的实验报告,激动地说道,“数据详实,论证严密,图表清晰。师兄,我们现在就可以把这份报告,连同那个‘希格斯场’的问题,一起作为‘期中答卷’,正式提交给孟院士了!”
徐涛也点了点头,脸上是掩饰不住的自豪。他创造的“孩子”,不仅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动手,完美地完成了他都觉得有些苛刻的任务。
然而,就在他准备下达指令,将这份报告进行最终归档时,对话框中,“天穹”却又弹出了一段新的内容。
【报告已完成。但根据实验过程中的传感器数据回溯分析,检测到当前物理执行终端(章鱼式软体机器人三代机)存在以下性能局限,建议进行优化。】
这段突如其来的“自我反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屏幕上,紧接着罗列出了数条精准而尖锐的分析:
【1. 宏观定位响应延迟: 在进行大范围移动时,纯柔性结构的驱动响应存在平均150毫秒的延迟,影响了操作效率。】
【2. 末端定位精度抖动: 在进行精细对准时,触手末端存在平均50微米范围内的随机震动,影响了微小元件的拾取精度。】
【3. 能量效率损耗: 纯柔性结构在维持姿态时,需要持续的能量输入,导致了约17%的非必要能量损耗。】
【……】
一条条,一款款,都直指赵启元引以为傲的那个模仿生物设计的“章鱼式”手臂最根本的物理局限。
“它……它在抱怨自己的‘身体’不好用?”赵启元看着这些分析,表情有些哭笑不得。
“不,它不是在抱怨。”高翔的表情却变得严肃,“它是在以一个纯粹工程师的视角,对自己的‘工具’,进行最客观的性能评估。而且,它的分析,每一个都切中了要害。”
这段“自我反思”,像一盆冷水,让刚刚还沉浸在喜悦中的团队,迅速冷静了下来。他们意识到,“天穹”对“效率”的追求,似乎比他们这些创造者,还要更加极致。
“看来,我们的答卷,还不够完美。”徐涛看着屏幕,喃喃自语。他决定,在对机器人进行优化之前,先不急于向孟院士汇报。
还没等团队成员对此展开正式的讨论,第二天清晨,一个更让他们震惊的发现,发生了。
“徐……徐老师!高老师!你们快来看!”索菲亚的惊呼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响起。
当徐涛和高翔等人匆匆赶到控制中心时,索菲亚正一脸难以置信地指着屏幕。
屏幕上,显示着一封由“天穹”在凌晨三点,自动发送给赵启元实验室终端的邮件。
邮件标题是:【关于提升物理执行终端操作效率的新一代机械臂设计方案 V1.0】
邮件附件里,包含了一套完整的、可以直接导入“创世”机器进行打印的三维设计图纸,以及一份长达数十页的、充满了复杂力学和控制理论计算的详细设计说明书。
“天穹……”徐涛看着这份邮件,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它利用我们睡觉的时间,自己……设计出了一款全新的机器人?”
赵启元和周嘉豪立刻下载了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了对这个新设计的分析和物理实现之中。
两个小时后,在软体材料实验室内,第一台由“天穹”自主设计的全新机械臂,被成功地打印了出来。
当众人看到这台新机械臂的实物时,都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
因为它的外形,实在是太“古怪”了。
它不再是之前那个模仿生物形态的、充满美感的“章鱼”样式。
它的核心,是一根由高强度非晶合金构成的、细长的“刚性”骨架。而在骨架的外部,则包裹、或者说“寄生”着三条长短不一、形态各异的“柔性”驱动触手。整个结构,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完全不对称的组合形态。
它看起来“不完美”,甚至有些“丑陋”,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的人类工程设计美学。
“这……这是个什么东西?”周嘉豪看着这个“怪物”,发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先别管它长什么样,测试性能!”徐涛立刻说道。
周嘉豪将这个新的机械臂安装到测试台上,并接入了“天穹”的控制系统。
接下来的一幕,让所有人再次见证了“天穹”那冰冷而恐怖的智慧。
当“搭建实验台”的指令再次下达时,这个“古怪”的手臂动了。
它的核心刚性骨架,以一种堪比高速数控机床的惊人速度和精准度,在测试台的大范围内进行着闪电般的宏观定位。而当它到达目标零件上空时,包裹在外部的柔性触手,则会立刻伸出,进行小范围的、极其精细的抓取、旋转和安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