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的沉淀与发展,让新生界域如同深埋在冻土下的种子,悄然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变量之力不再是懵懂的概念,而是融入了文明血脉的法则;“可能性坍缩炮”的雏形虽未经历实战,却已是悬于未知敌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分布式共识网络与心象壁垒,共同构筑起内敛而坚韧的文明之盾。
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向着更强的方向演化。直到那个来自遥远过去的“回声”,以所有人都未曾预料的方式,敲响了新生界域的大门。
并非通过变量之盟那隐秘的网络,也非来自任何已知高等存在的探测。而是源于一段早已被标记为“历史尘埃”、几乎要被万识之网归档封存的——旧日通讯频段。
负责监控界域周边所有信息流的低级AI,按照既定程序,过滤着海量的宇宙背景噪音。突然,一段极其微弱、却带着特定重复规律和古老编码格式的信号,触发了它的警报阈值。信号源,来自一个理论上早已在“白夜”中彻底湮灭的、位于新生界域第三星璇边缘的……前哨观测站废墟。
“检测到异常信号,频段识别……旧纪元第七标准通讯协议,加密等级:低。”艾莉的次级处理单元将这一发现上报,“信号内容重复播放,核心信息:身份识别码、紧急物资清单、以及……最高优先级求救代码。”
前哨观测站?旧纪元协议?求救代码?
这听起来就像是某个早已逝去时代发出的、延迟了数十甚至数百年的遗言。
然而,当艾莉调取该观测站的历史档案,并进行信号源精确定位时,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浮出水面——信号并非来自那片早已冷却的废墟本身,而是来自一个紧贴着废墟边缘、处于极其隐蔽的规则褶皱中的……小型、完好的生态方舟!
根据档案记载,这艘名为“希望之种-7号”的生态方舟,是在秩序方舟危机爆发初期,新生界域尚未完全统一时,由某个秉持“文明火种必须分散保存”理念的独立科研团体秘密发射的。它携带了当时最完整的生物基因库、基础科技数据库以及少量志愿者,旨在寻找新的家园,或者在母文明遭遇不测时保留一丝火种。
它成功躲过了秩序方舟的威胁,甚至可能侥幸避开了“白夜”的直接冲击,一直潜藏在那个被遗忘的角落,依靠着微薄的能源和封闭生态循环系统,苟延残喘至今。直到今天,或许是能源终于濒临耗尽,或许是内部的维持系统出现了无法修复的故障,它才被迫启动了那古老的、指向母星的求救协议。
一个来自过去的“活化石”,一个承载着旧日文明最后纯净基因与知识的“时间胶囊”,在新生界域已然踏上全新道路的此刻,突兀地出现在了面前。
消息在“余烬议会”和核心层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派遣救援队!立刻!”一位出身于旧时代的长老情绪激动,“那是我们过去的影子,是未曾被‘变量’浸染的纯净火种!我们必须拯救他们!”
“救援是必然的。”我肯定了这一点,生命不容放弃,“但如何接触,需要谨慎。他们沉睡(或坚守)了数十年,对界域现状一无所知。我们的世界,对他们而言,可能比陌生的外星更加……‘异常’。”
艾莉调出了“希望之种-7号”的设计蓝图和已知成员资料。方舟内部维持着旧时代的生态环境和科技水平,其成员的思想观念,很可能还停留在那个追求“纯粹秩序”和“确定性”的年代。而如今的新生界域,规则活跃,变量之力弥漫,居民意识与规则网络深度交织……这一切,对“7号”的成员来说,恐怕如同神怪志异。
“这是一次……跨越时代的接触。”洛璃轻声道,破晓之心能感受到那艘方舟中传出的、微弱却纯粹的求生意志,以及其与当前界域规则环境之间那巨大的“落差感”。“我们需要一个温和的、不会引起他们恐慌的接触方案。”
经过紧急磋商,方案确定:
1. 隐匿接近:由艾莉操控一艘经过特殊伪装、剔除了所有明显变量之力特征的无人探测艇,先行靠近方舟,进行外部扫描和初步通讯尝试。
2. 信息过滤:初次通讯将使用纯正的旧纪元语言和协议,避免提及“变量”、“规则活性”、“共识网络”等可能引发认知冲击的概念,仅表明“母文明救援已至”。
3. 隔离接收:在界域外围,临时开辟一个模拟旧时代环境的“接待区”,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员需收敛自身力量特征,使用旧式装备,逐步引导方舟成员适应现状。
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伪装探测艇悄无声息地滑行到“希望之种-7号”附近。扫描结果显示,方舟外壳有多处微陨石撞击痕迹,但主体结构完好。生命信号微弱但稳定,约有数十个个体处于低能耗休眠状态。主能源读数已降至红色警戒线以下,维生系统发出持续的低能量警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