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风港” 前哨站的空气里弥漫着陈旧金属与机油混合的味道,冰冷而干燥,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喉咙被粗糙的气息摩挲。墙壁上布满深浅不一的划痕,部分区域的金属板已经锈蚀发黑,露出底下暗沉的合金底色,显然已废弃多年。但万幸的是,基础生命维持系统和重力模拟装置仍在运转,指示灯以稳定的频率闪烁,提供了难得的安全空间。
陆彦秋顾不上打量四周,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怀中的临照身上。她踉跄着走到房间中央唯一一张还算干净的金属实验台旁,小心翼翼地将临照平放其上,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安放一件易碎的珍宝。指尖刚触碰到实验台的冰凉,她立刻转身扑向墙角的医疗设备柜,快速连接上前哨站内置的监测仪器。
电极片贴在临照胸口的瞬间,屏幕上的数据缓缓跳出,每一个数字都像重锤般砸在陆彦秋心上。体温:27.8℃,心跳:每分钟 21 次,生命能量指数:0.3(临界值 1.0),伤口细胞活性:12%。红色的警告标识在屏幕边缘闪烁,刺得她眼睛生疼 —— 那暗红色的侵蚀性能量虽被初步中和,但其造成的破坏已深入肌理,连深层血管壁都出现了能量灼伤的痕迹,常规的止血与消炎手段根本无力回天。
“必须找到父亲留下的东西。” 陆彦秋咬着牙低语,强迫自己从绝望中抽离。她将夜澈安置在旁边的简易折叠床上,目光扫过狭小的空间,最终落在一个嵌在墙壁里、带权限锁的冷藏柜上。柜门上的灯塔标志已经褪色,锁孔处布满灰尘,显然多年未曾开启。她注意到柜身侧面刻着一行细小的字迹:“唯羁绊可启”,心口猛地一紧,越发确定这里藏着关键。
她尝试用自己的精神力解锁,屏幕接连弹出 “权限不足” 的提示。焦急中,她突然想起父亲手册里的备注,连忙扶过夜澈的手腕,将他的手掌按在生物识别区。“咔嗒” 一声轻响,冷藏柜应声而开,一股带着寒气的白雾缓缓溢出,里面整齐排列着几支标注特殊代码的药剂、一套包裹在防尘袋里的精密手术器械、一个便携式生命体征稳定仪,以及一本薄薄的电子日志。最底层还躺着一个小巧的金属培养皿,里面的星叶苔藓泛着淡蓝光,正是配制催化剂所需的核心材料。
陆彦秋迫不及待地抓起电子日志,指尖因急切而微微颤抖。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正是父亲陆文远的手记,字里行间满是对 “生命温度” 特性的深入研究。日志清晰指出,临照的能力核心并非简单的热量释放,而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生命能量场,36.5℃是这股能量场稳定运转的临界阈值,一旦跌破 28℃,能量场便会进入不可逆的崩溃状态,常规医疗手段无法逆转。旁边还附着一张手绘的能量场模型图,标注着 “温度 - 活性” 对应曲线,每一个数据点都带着红色的校验标记。
但日志末尾藏着一个用红色笔迹标注的大胆设想:若能构建绝对稳定的 36.5℃外部能量环境,同时注入 “生命共鸣催化剂”,或可重新激发核心活性,引导能量场自我修复。配方就附在后面,需要前哨站培养的 “星叶苔藓” 提取物与 “铱 - 192” 同位素按 1:3 的比例混合,还特别备注了 “苔藓需经星光能量激活,否则药效减半”。
陆彦秋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她立刻冲到角落的微型实验室,将培养皿放在模拟星光的照射灯下,看着苔藓的蓝光越发浓郁。试剂架上果然躺着贴着 “铱 - 192” 标签的小瓶,她用移液枪精准抽取试剂,镊子夹取苔藓的手不停颤抖,溶液混合时好几次险些洒出。离心分离、过滤提纯,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手册操作,直到一小管泛着柔和绿光的催化剂出现在离心管中,她才长长舒了口气,掌心已被冷汗浸透,后背的衣服也早已湿透。
可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 前哨站的恒温设备早已老化失效,显示屏停留在 “故障代码:E07”,根本无法实现如此精密的温度控制。陆彦秋的目光扫过实验台,最终落在昏迷的夜澈身上,他左眉骨那新生的白色光芒正以稳定的频率微微波动,透着令人安心的包容感,之前模拟 36.5℃的经历突然浮现在脑海。
一个疯狂的念头在脑海中成型。她快步走到夜澈身边,轻轻扶起他的右手,将掌心贴在临照心口的伤口上方,自己的手则叠在夜澈手背,精神力小心翼翼地与夜澈的核心建立连接。“澈,帮帮她,” 她对着昏迷的夜澈喃喃低语,声音带着恳求,“稳定在 36.5℃,就像你之前做的那样,哪怕只有几分钟。”
指尖刚将催化剂滴在两人掌心接触处,奇迹般的一幕发生了 —— 夜澈左眉骨的白光突然变得明亮,顺着手臂缓缓流淌,注入临照体内。监测仪上的温度数值开始缓慢攀升,27.9℃、28.0℃、28.1℃,虽然缓慢,却带着坚定的趋势。陆彦秋能清晰地感受到,夜澈的能量如同温暖的水流,包裹着临照的核心,一点点唤醒沉睡的生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