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先生逼他背的《神农本草经》,那些晦涩难懂的句子:“味苦,平。主瘀血,血闭瘕,寒热,破积聚,生肌。”当时觉得枯燥乏味,背得头疼,现在每个字都成了救命的符。
第一个竹筐上,林越写上“可食”,下面标着:“灰菜:叶背发白,茎有棱,无异味”“马齿苋:茎红,叶厚,味酸”。第二个竹筐写上“药用”,标着:“蒲公英:叶有锯齿,根黑,花黄,可消炎”“紫花地丁:叶细长,花紫,治疮疡”。
他把士兵们挖来的野菜分门别类,放进不同的筐里。遇到不认识的,就翻出《神农本草经》残页对照,看形态,闻气味,掐开茎看汁液——先生教过,有毒的植物,汁液多为乳白色,气味刺鼻;无毒的多为清水,气味清香。这个法子,他当时觉得简单粗暴,现在却觉得无比实用,能救命。
一个士兵拿着一把类似芹菜的野菜,犹豫着要不要放进筐里,小心翼翼地问:“林郎中,这能吃吗?看着像家里的芹菜,闻着也有点像。”
林越拿过来闻了闻,一股臭味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皱眉头。他掐断一根茎,茎里的汁液是乳白色的,黏糊糊的。“不能吃!这是毒芹,有剧毒,吃了会麻痹神经,比石龙芮还厉害!”他把毒芹扔在一边,用炭笔在木牌上又加了一行:“毒芹:叶像芹菜,根有臭味,汁液白,致命!”
士兵们看着那堆被挑出来的毒野菜,吓得脸都白了。刚才他们差点就把这些塞进嘴里,想想都后怕,后背直冒冷汗。
“林郎中,那以后挖野菜,怎么分辨啊?我们哪懂这些啊。”一个士兵问,眼里满是茫然。他们只会打仗,舞刀弄枪还行,辨草认药,真是一窍不通。
林越看着他们,突然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是医生,还得是“野菜鉴别师”,不然真能饿死人,也能毒死人。
“今天不挖了。”林越对士兵们说,“下午我带你们去挖,教你们怎么认,哪些能吃,哪些能当药。学不会,就饿肚子!”这话有点像先生当年逼他背药名时的语气,严厉,但管用。
他指了指那两个竹筐:“这是‘可食’筐,这是‘药用’筐,以后挖回来的,先分清楚,插好木牌,谁也不许乱拿!出了问题,我唯你们是问!”
士兵们点点头,虽然肚子还饿,但看着那些毒野菜,也不敢再乱挖了。
林越看着那两个竹筐,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断粮日子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他必须让每个士兵都学会辨认野菜,从源头上防中毒——这比治好几个中毒的士兵更重要,是在救更多人的命。
他摸了摸怀里的《神农本草经》残页,纸已经泛黄,边角磨损,但上面的字却像有了生命,在告诉他哪些草木能充饥,哪些能治病,哪些能致命。
先生说过“天地万物,皆可入药,亦皆可入食,关键在辨”,当时觉得是大道理,现在才懂,这“辨”字里,藏着生存的智慧,也藏着医者的责任。这责任,沉甸甸的,压在肩上,也给了他力量。
第二节 双筐辨物
午后的太阳稍微有点力气,把地上的草晒得有点暖。草叶上的露珠被晒得蒸发了,留下点点白痕,像撒了一层盐。林越挎着两个竹筐,站在营地外的山坡上,身后跟着十几个负责挖野菜的士兵。他们手里拿着小铲子和镰刀,眼神里带着点期待,也带着点紧张——期待能挖到能填肚子的野菜,紧张再挖到毒的,重蹈张三他们的覆辙。
“都看好了。”林越蹲下身,指着脚边一丛贴地生长的野菜。那野菜叶片肥厚,边缘有锯齿,茎是紫红色的,像染了血,在阳光下很显眼。“这是马齿苋,能吃,味有点酸,煮熟了凉拌都行。看清楚了,茎红,叶厚,掐开是清水,闻着有股清香味,像刚下雨后的青草味,很舒服。”
他用小铲子把马齿苋连根挖出来,抖掉泥土,根须白净,细细的。他把挖好的马齿苋放进“可食”筐里,动作熟练,像个经常挖野菜的老农。其实他也是跟着先生的书学的,以前在现代,超市里就能买到现成的,干净整齐,哪干过这在野地里刨土的活。
“记着,”林越举起马齿苋,给士兵们看,阳光透过叶片,能看到清晰的叶脉,像一张网。“它的叶子是对生的,像双胞胎,长在茎两边,一左一右,很整齐,这是特征,很好认。而且它的茎很脆,一折就断,但断口很整齐,不像有些毒草,茎断了会有黏液。”
一个年轻士兵叫狗剩,就是上次雪地里冻僵的那个。他蹲下来,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马齿苋的叶子,叶片有点肉乎乎的,带着点韧性。“林郎中,这个我见过,以前在家挖过。我娘说这个能治拉肚子,煮熟了吃,真管用。有一次我吃了坏东西,拉了好几天,我娘就给我煮这个吃,吃了两顿就好了。”
“对,这是常见的野菜,安全,还能当药用,轻微腹泻吃点就好。”林越点点头,又指着旁边一丛开着小黄花的植物。那植物叶子边缘有深锯齿,像把小锯子,顶端顶着一朵小黄花,黄黄的,很可爱。“这是蒲公英,嫩叶能吃,稍微有点苦,开水焯一下,苦味就少了,拌点盐吃,很爽口。它的根更有用,挖出来晒干,能消炎,治嗓子疼、疮疡,效果很好,放‘药用’筐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