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壁关大捷的余晖尚未散尽,北疆便已在这位新主人的意志下,开始了翻天覆地的蜕变。
战争的创伤需要抚平,而凌薇所要做的,远不止于此。
朔风城,原郡守府,如今已挂上了“北疆督护府”的牌匾。
府内,政令昼夜不息,送至北疆的每一寸土地。
军政整合,雷厉风行。
以黑水军为骨架,隐鳞谷精锐为血肉,吸纳各部归附义勇,一支崭新的“北疆护军”迅速组建。
赵擎天出任大都督,总揽军务,其威望与能力足以服众。
石头为前军都督,统领最精锐的突击力量。
各级将领经过严格考核,能者上,庸者下,军饷、装备、抚恤皆按新制统一标准,杜绝了过去边军喝兵血、役使士卒的积弊。
墨家弟子被编入“匠械营”,专司军械研发与维护,凌薇提出的“标准化”理念开始应用于弓弩箭簇的制造,效率与质量显着提升。
土地新政,触及根本。
“均田令”的颁布,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死水潭,激起了巨大波澜,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法令明确,清查所有无主荒地及被豪强非法兼并之田,按丁口分配给无地、少地的流民和贫农,首年免赋,次年起征收固定田租,严禁私下买卖。
同时,鼓励开垦生荒,三年内不征赋税。
此令一出,北疆沸腾!
无数失去土地的流民看到了希望,纷纷前往各地官府登记,领取属于自己的土地。
而那些昔日依靠兼并土地、隐匿人口作威作福的豪强地主,则如丧考妣。
有人试图反抗,或串联抵制,或暗中使绊。
凌薇对此早有预料。
她以雷霆手段,揪出了几个跳得最欢、恶行累累的典型,抄没家产,首恶明正典刑,附从者罚没重金,并将其土地全部充公分配。
同时,她大力提拔了一批熟悉地方事务、出身寒微的干吏,组建了专门的“清田使”队伍,由季容总领,分赴各地督导落实。
恩威并施之下,土地改革虽遇阻力,却以不可阻挡之势推行下去。
广袤的荒地被开垦,曾经面黄肌瘦的流民脸上露出了笑容,春耕的景象比往年热闹了数倍不止。
民心,这最宝贵的资源,开始真正向凌薇汇聚。
工商并举,焕发生机。
隐鳞谷商会正式更名为“北疆总商会”,在凌薇的现代商业思维指导下,制定了统一的商事条例和税收标准,鼓励工匠创新,保护行商安全。
与江南苏氏的合作步入正轨,苏瑾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才能,她并非单纯依赖苏氏背景,而是深入考察北疆物产,帮助凌薇规划出了皮毛、药材、特色矿石三条主要商路,并利用苏氏渠道,将北疆的货物远销中原乃至海外。
墨家技术援助团的到来,更是带来了质的飞跃。
水力锻锤使得铁器生产效率倍增,新式织机让羊毛纺织不再是难事,改良的农具被迅速推广。
凌薇甚至指点墨家弟子,尝试利用北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建设小型高炉,探索钢铁冶炼的新可能。
一座座官营或官督商办的工坊、矿场如同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也创造了可观的财富。
兴文重教,培植根基。
“北疆蒙学堂”首先在朔风城及几个大城设立,免费招收适龄孩童入学,启蒙识字,讲授算学、地理常识。
教材由凌薇亲自审定,剔除了部分迂腐空洞的内容,加入了实用的农工知识和基本的忠义爱国理念。
同时,设立“招贤馆”,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吸纳各类人才。
一些郁郁不得志的寒门士子、落魄文人,乃至精通律法、水利的专门人才,开始向北疆汇聚。
一系列大刀阔斧却又环环相扣的改革措施,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力度推行着。
北疆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元气,并且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
当然,并非没有杂音。
旧有利益受损者的怨恨在暗处滋生,政策的执行在不同地区难免有偏差,人才的匮乏依旧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但总体而言,一个秩序井然、充满希望的新北疆,正在凌薇的手中逐步成型。
这一日,凌薇在季容、墨尘等人的陪同下,巡视朔风城外新开辟的万亩良田。
绿油油的禾苗在风中摇曳,田间地头,农夫们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对收获的期盼。
“谷主,均田令推行至今,已有七成无地流民分得了田产,今年若无大灾,秋收之后,民间存粮将大为充裕。”季容汇报着,语气中带着欣慰。
墨尘抚须感叹:“老夫行走天下,未见有如此迅速厘清田亩、安定流民者。谷主之法,虽触及豪强之利,却得万民之心,此乃真正的王道根基。”
凌薇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目光深远:“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其心者,方能行稳致远。这,仅仅是开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