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步步惊华》开播第六天,一场席卷全网的“现象级风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酵。北京浪潮传媒的数据监测中心里,巨大的电子屏被切割成十几个板块,实时跳动着收视率、播放量、话题热度、衍生品销量等核心数据,每个板块的数字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让在场的工作人员忍不住屏住呼吸。
“高总,最新数据出来了!”数据分析师周彤拿着报表快步走到高浪身边,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浙江卫视昨晚收视率破4.2,市场份额高达35%,创下近十年省级卫视剧集收视纪录;腾讯视频播放量累计破5亿,单日播放量突破1.2亿,打破平台自制剧播放纪录;微博话题#步步惊华#总阅读量破80亿,衍生话题#沈惊华宫斗名场面# #步步惊华台词文案#等23个话题登上热搜,其中15个冲进TOP10!”
高浪接过报表,目光扫过一行行数字,指尖在“衍生品销量”一栏停顿——剧中沈惊华佩戴的“梅花银簪”上线3天售出5万件,苏绣手帕销量破10万条,古琴周边预订量排到了3个月后,就连剧中出现的《惊华赋》乐谱,都被网友自发整理成电子版在各大音乐平台传播。
“非遗元素的带动效应比预期更明显。”高浪抬头看向市场总监陈凯,“让电商团队立刻追加‘梅花银簪’和苏绣手帕的库存,联系苏州刺绣厂和浙江银器工坊,要求他们24小时赶工;另外,把《惊华赋》的完整乐谱授权给QQ音乐、网易云音乐,联合艾力老师推出‘冬不拉版’《惊华赋》,进一步扩大IP影响力。”
陈凯立刻点头:“已和苏州刺绣厂厂长王建国沟通,他们承诺每天增产5000条苏绣手帕;浙江银器工坊老板李海明亲自带队赶工,确保‘梅花银簪’每周补货2万件;音乐平台的授权协议正在拟定,艾力老师今早发微信说,他已经开始改编《惊华赋》,预计3天内完成录制。”
这场爆红早已超越“剧集热播”的范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上海某中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正用剧中“这宫里的雪,下了十年,我等的人,却再也没回来”的台词作为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北京的地铁换乘通道里,随处可见《步步惊华》的巨幅海报,海报上杨蜜饰演的沈惊华身着皇后朝服,眼神锐利而坚定,吸引着路人纷纷驻足拍照;就连新疆乌鲁木齐的大巴扎里,商贩们都在循环播放用冬不拉弹奏的《惊华赋》,不少游客跟着旋律哼唱,询问“哪里能买到剧中的服饰”。
行业内外的反应更是激烈到超乎想象。华谊兄弟的会议室里,孙浩将《步步惊华》的收视报表狠狠摔在桌上,脸色铁青地盯着参会人员:“为什么我们投资的《宫锁心玉》还没开播就被压得毫无还手之力?浪潮传媒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能让一部宫斗剧火到这种程度?”
“孙总,浪潮传媒的‘非遗+剧情’模式太讨巧了。”市场部经理张远小心翼翼地解释,“《步步惊华》不仅有精彩的宫斗剧情,还融入了苏绣、古琴、银器制作等非遗元素,既吸引了年轻观众,又获得了官方媒体的认可。昨天《人民日报》还发文称赞它‘以剧集为载体,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这种高度是我们比不了的。”
孙浩沉默片刻,咬牙道:“联系营销号,放出‘《步步惊华》后期剪辑混乱’的消息,再找几个‘业内人士’匿名爆料‘杨蜜耍大牌’,务必打乱他们的节奏!”
然而,这些小动作在《步步惊华》的爆红浪潮面前,显得格外苍白无力。就在华谊的黑料刚放出1小时,浪潮传媒的公关团队就迅速反击——赵琳让剪辑指导林安儿放出“后期制作花絮”,视频里林安儿和剪辑助理小陈反复调整“影子战死”片段的节奏,甚至为了一个3秒的空镜争论不休;杨蜜的助理林晓晒出“杨蜜剧组日常”照片,照片里杨蜜穿着戏服和群演一起吃盒饭,休息时还在指导年轻演员走位,配文“蜜姐每天最早到片场,最晚离开,耍大牌?不存在的”。
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华谊又买黑料#的话题迅速冲上热搜,评论区里满是嘲讽:“孙浩能不能别只会玩阴的?好好做内容不行吗?”“《步步惊华》的后期花絮我看了,人家那是精益求精,华谊酸了吧?”“杨蜜的剧组日常太真实了,抵制造谣!”
与此同时,《步步惊华》的“长尾效应”还在持续扩散。4月26日,故宫博物院宣布“《步步惊华》非遗服饰展”延长1个月,新增“剧中礼仪体验区”,邀请专业礼仪老师现场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惊华赋》古琴鉴赏课”,报名通道开启1分钟就被抢空;浙江卫视趁热打铁,推出“《步步惊华》幕后纪录片”,首集播放量破2000万,其中王家卫讲解“四季色调运用”的片段,被网友剪成短视频在全网传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