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新疆和田墨玉县的艾德莱斯绸工坊里,阿依古丽正带着6个年轻学徒练习“通经断纬”织法。工坊的墙上,挂着崭新的“浪潮非遗传承基地”牌匾,角落里的新织机上,贴着“浪潮公益资助”的标签——这是浪潮“非遗传承扶持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也是高浪公益事业投入的核心起点。
“高总,要是没有你们资助的这10台织机和30万材料费,我根本收不了这么多学徒。”阿依古丽握着高浪的手,指着眼眶泛红的18岁学徒古丽米热,“这孩子家里穷,以前只能跟着妈妈捡棉花,现在她织的艾德莱斯绸,已经能卖到北京的文创店了,上个月还寄了5000块钱回家呢。”
高浪看向正在认真织绸的古丽米热,她的手指虽然还生涩,却透着一股韧劲。“阿依古丽老师,我们的‘非遗扶持计划’不是‘一次性给钱’,而是‘长期陪伴’。”高浪递过一份合作协议,“接下来,我们会帮工坊搭建线上销售平台,还会让热巴来这里拍一组公益宣传照,让更多人知道和田的艾德莱斯绸——只有让非遗‘活起来、能赚钱’,才能真正留住传承人。”
一旁的热巴穿着简单的新疆民族服饰,正拿着手机记录学徒们的织绸过程,准备发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我已经和团队说了,以后我的每部作品,都会植入至少一个非遗元素,比如《草原歌者》里的马头琴,这次也会把艾德莱斯绸的故事加进去。”热巴笑着说,“公益不是‘做一次活动’,是要让更多人看见、参与进来。”
浪潮的“非遗传承扶持计划”,核心是“解决非遗传承的实际痛点”——针对传承人“缺钱、缺渠道、缺关注度”的问题,设计“资金+渠道+内容”三位一体的扶持模式:
? 资金扶持:每年投入500万公益基金,筛选1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提供织机、材料、场地租金等基础资助,同时设立“非遗学徒奖学金”,为贫困学徒提供每月2000元生活补贴;
? 渠道对接:将非遗产品纳入浪潮文创产业链,比如艾德莱斯绸用于《丝路行者》衍生品设计,敦煌壁画临摹作品通过故宫文创渠道销售,2017年上半年,仅和田艾德莱斯绸工坊就实现销售额80万元;
? 内容传播:邀请浪潮艺人担任“非遗公益大使”,杨蜜为苏绣拍摄公益短片,刘一菲为日本和纸站台,赵金麦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用艺人影响力带动公众关注。
计划执行中,曾遇到“资金使用透明化”的质疑——有网友在微博质疑“浪潮的公益基金是不是被挪用”,还晒出“工坊织机闲置”的假照片。高浪立刻启动应对:
1. 公开资金流向:在浪潮公益官网上线“非遗扶持计划资金公示系统”,实时更新每一笔支出,包括织机采购发票、学徒补贴转账记录,甚至工坊的水电费单据;
2. 实地直播验证:安排阿依古丽进行“工坊日常直播”,展示学徒织绸、产品打包的全过程,直播中,古丽米热还现场演示了新学的“巴旦木花纹”织法,观看量破100万;
3. 第三方审计:邀请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对公益基金进行季度审计,发布审计报告,彻底粉碎质疑。
事后,阿依古丽在直播中说:“高总告诉我们,‘公益要透明,才能走得远’——现在每天都有网友问怎么买我们的艾德莱斯绸,还有家长想送孩子来当学徒,这就是透明的力量。”
2017年3月,云南丽江宁蒗县的一所山区小学里,赵金麦正拿着《敦煌小画师》的绘本,给30个彝族孩子讲“阿瑶保护壁画”的故事。教室的墙上,贴着敦煌壁画的复制品,讲台上摆放着简易的壁画临摹工具——这是浪潮“文化IP公益教室”的第一间试点教室,用浪潮文化IP的内容,为偏远地区孩子提供文化启蒙教育。
“姐姐,敦煌的飞天真的会飞吗?”8岁的彝族女孩阿依莫举着小手,眼里满是好奇。
赵金麦蹲下来,笑着拿出一套迷你壁画临摹工具:“我们今天一起画飞天,画的时候你就知道,飞天的飘带会‘飞’,是因为画师把风的样子画进去了——就像我们彝族的刺绣,也能把大山的样子绣进去一样。”
“文化IP公益教室”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孩子能理解的IP内容,讲文化故事”:
? 教材定制:将《丝路行者》《敦煌小画师》等IP改编为绘本、动画短片、手工课程,比如用“商队驼铃”的故事教孩子数学,用壁画色彩教孩子美术;
? 师资培训:邀请敦煌研究院、新疆非遗中心的专家,对山区教师进行线上培训,教他们如何用IP内容开展文化教学;
? 硬件支持:为每间教室配备投影仪、平板电脑、文化教具,总投入达300万元。
教室落地后,高浪亲自去丽江看望孩子,还带着导演贾玲一起,为孩子们拍摄公益短片《大山里的小画师》。短片中,阿依莫画的飞天虽然线条稚嫩,却在飘带里画了彝族的山茶花,这个细节让不少观众泪目。短片在央视播出后,引发社会关注,教育部还特意发文,鼓励更多企业借鉴“IP+教育”的公益模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