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老粗”逆袭记:王平的逆袭人生,比番茄爽文还离谱
在群星璀璨的三国舞台上,大多数名将要么是“根正苗红”的世家子弟,比如曹操手下的夏侯兄弟,一出场就自带“官二代”光环;要么是“天赋异禀”的奇才,像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
可偏偏有这么一个人,没读过几本书,说话还带着一口浓浓的巴蜀方言,早年跟着曹操混饭吃,后来跳槽到蜀汉,却硬生生凭着一股“轴劲儿”,从底层小兵熬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将,甚至成了挽救蜀汉危局的关键人物。
这个人,就是王平。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三国“大老粗”的逆袭人生,保证比你看过的爽文还离谱。
王平这辈子,开局简直能用“惨”字来形容。他是巴西宕渠人,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达州一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巴蜀地区也没逃过战火,一会儿是张鲁占着汉中当“土皇帝”,一会儿是刘璋在成都当“甩手掌柜”,老百姓日子过得颠沛流离。
王平小时候日子有多苦?史书上没细说,但从他后来“目不知书,所识不过十字”的文化水平来看,大概率是没机会上学,从小就跟着大人在战乱里摸爬滚打,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根本没功夫琢磨“之乎者也”那一套。
不过,乱世虽然苦,却也给了底层人逆袭的机会。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亲自带兵征讨张鲁,拿下汉中后,把巴郡的老百姓和一些少数民族部落迁到了关中、洛阳一带,美其名曰“充实人口”,其实就是抢劳动力。
当时才二十出头的王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跟着大部队,从老家四川搬到了河南,还阴差阳错地成了曹操手下的一名小兵。
这要是一般人,可能就认命了,在曹操的大军里混口饭吃,熬到退伍就完事了。可王平不一般,他虽然没文化,但脑子特别活,而且天生就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在曹操军营里,别人闲着的时候要么喝酒吹牛,要么赌钱耍乐,他却总爱凑到老兵跟前,听他们讲打仗的事儿,谁冲锋厉害,谁布阵有章法,他都默默记在心里。
就这么着,他从一个只会扛枪的小兵,慢慢熬成了“代理校尉”,虽然还是个小官,但至少能跟着将领们一起出谋划策了,也算是迈出了逆袭的第一步。
本以为王平就这么在曹操手下慢慢熬资历了,可命运却给了他一个大转折。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展开了一场大决战,也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汉中之战”。
这一战,刘备这边有诸葛亮坐镇后方,前线有黄忠、张飞、赵云等猛将冲锋陷阵;曹操这边虽然兵多将广,但却因为粮草运输困难,加上将士们长期作战疲惫不堪,打得十分吃力。
王平当时正好跟着曹操的大将徐晃在汉中参战,他虽然只是个小校尉,但却看出了战局的关键——徐晃当时想照搬韩信“背水一战”的战术,让士兵们渡过汉水列阵,跟刘备的军队死磕。
王平一看就急了,赶紧找到徐晃,操着一口浓重的巴蜀方言劝道:“将军,不行啊!咱们现在跟韩信那时候不一样,刘备的军队士气正盛,而且汉水水流急,咱们要是渡过河去,万一打输了,想退都退不回来啊!”
可徐晃根本没把这个小校尉放在眼里,觉得他没读过书,懂什么兵法,直接驳回了他的建议,还骂了他一句“乡巴佬懂个屁”。
王平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徐晃带着士兵渡河。结果不出所料,刘备的军队果然发起了猛攻,徐晃的士兵被打得落花流水,很多人都掉进汉水里淹死了。王平一看情况不对,赶紧带着自己手下的几百个士兵,守住了岸边的营寨,才没让刘备的军队乘胜追击。
可即便如此,徐晃还是把战败的责任推到了王平身上,说他“作战不力”。王平心里又气又委屈,他知道曹操手下能人太多,自己一个没背景、没文化的小官,就算有理也说不清,说不定还会被徐晃借机除掉。思来想去,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着夜色,带着自己的几百个手下,投奔了刘备。
这一投奔,可算是王平人生的“神来之笔”。刘备当时正在招贤纳士,听说有个曹操手下的校尉来投奔,还在汉中之战里看出了徐晃的战术漏洞,赶紧亲自接见。
王平虽然没文化,但说话实在,把汉中的地形、曹操军队的部署情况,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备。
刘备一听,这小伙子虽然嘴笨,但肚子里有真东西啊!当即就封王平为“牙门将、裨将军”,虽然还是个中级军官,但至少比在曹操手下受气强多了,而且还得到了老板的认可。
王平也特别珍惜这个机会,从此死心塌地跟着刘备干,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而且特别会看地形,不管是山地还是河谷,他都能找到最适合扎营、最适合冲锋的位置,慢慢地在蜀汉军队里攒下了“会打仗、靠得住”的名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