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两仪殿侧殿的御书房内。
烛火摇曳,将伏案的身影拉得很长。李世民放下朱笔,揉了揉酸涩肿胀的腕骨,长长吐出一口带着墨香和疲惫的浊气。龙案一侧,奏折依旧堆积如山,虽因马周、王玄策的分流而压力稍减,但帝国庞大政务带来的工作量,依旧让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帝王感到有些吃不消。
“陛下,房相、杜相、长孙大人求见。”内侍轻声通传。
“宣。”李世民精神微微一振,坐直了身子。
房门推开,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三人联袂而入,脸上虽也有倦色,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完成重任的振奋。秦哲依旧歪在旁边的软椅上,优哉游哉地品着一杯龙首原新炒制的绿茶,仿佛眼前的繁忙与他无关。
“臣等参见陛下。”三人行礼。
“免礼。可是考成法细则拟定了?”李世民关切地问道,这是他极为看重的一环。吏治是执行一切政策的保证。
“回陛下,”房玄龄从袖中取出一份用工整楷书誊写、厚达数十页的文书,恭敬呈上,“臣等与吏部、考功司官员连日商议,参照秦王殿下所言‘政绩’、‘民声’之要旨,初步拟定了《贞观二年官员考成遴选则例》细则初稿,请陛下御览。”
李世民接过文书,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杜如晦在一旁简要补充说明:“陛下,新则例核心在于‘去虚务实’。一改以往重资历、重文章、重门第的旧弊。将官员考核分为‘民生’、‘赋税’、‘治安’、‘教化’、‘工程’、‘廉察’ 六大项,每项再细分若干小目,如民生项下包含仓廪丰实、人口增长、路渠修缮等。”
长孙无忌接口道:“考核数据,需由州刺史、采访使、百骑司暗访及…魏大夫的巡访组多方印证,避免一言堂。考核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下五等。连续两年考‘中’者,平调;一‘上’一‘中’者,酌情擢升;连续两‘上’者,不论资历,越级超擢!连续两‘下’者,革职查办!一‘上’一‘下’者,留任观察。此外,严禁在原籍任职,重要州府主官,五年必换。”
李世民一边听,一边快速浏览,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这套考核体系,几乎完全颠覆了旧有的规矩,将官员的升迁死死绑定在实实在在的政绩上,极大地限制了吏部操作和人情请托的空间。
“好!甚好!”李世民抚掌赞叹,“玄龄、克明、辅机,辛苦你们了!此则例思虑周详,切中要害!”
这时,一直在旁边喝茶的秦哲慢悠悠地放下茶杯,开口道:“写得是不错,我再补充几点细节。”
三人立刻转头看向他,神情专注。如今谁也不敢忽视这位秦王的“细节”。
秦哲伸出三根手指:“第一,‘廉察’项权重加倍。政绩再好,敢贪一文,一票否决,罪加一等!第二,设立 ‘官声民调’ 。每年由百骑司或报社随机抽选各州县数十名普通农户、商户,匿名询问其对当地父母官的看法,记录在案,作为考核重要参考。第三,考核结果张榜公示!就在各州县的衙门口贴出来!让所有人都看看,他们的官老爷干得怎么样!谁敢暗箱操作,百姓的口水都能淹死他。”
房玄龄三人闻言,眼前都是一亮!
“妙啊!”杜如晦击节赞叹,“官声民调,张榜公示!此二策,真乃神来之笔!可将考核置于万民监督之下,极大杜绝欺上瞒下!秦王殿下思虑,臣等不及!”
李世民也哈哈大笑:“秦兄此议,大善!就这么加上去!如此一来,这套考成法,便近乎完美了!”
他拿起朱笔,在细则首页郑重批红:“依议。即刻颁行天下,贞观二年岁考,便依此例。”
“臣等遵旨!”房玄龄三人躬身领命,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充满了开创历史的成就感。
公务暂毕,书房内的气氛轻松了些许。
秦哲抿了口茶,目光略带戏谑地扫过长孙无忌,又看看房玄龄和杜如晦,仿佛随口一提般说道:“三位相公,咱们公事谈完了,聊点私事…或者说,家族的‘小事’。”
三人心神立刻又提了起来,不知这位秦王又要出什么牌。
“明天秦社的商会筹备宴,你们都知道了。”秦哲晃着茶杯,“你们家里,要是有哪个子侄、兄弟,对经商有点兴趣,有点头脑,又肯守新规矩的…不妨也派来听听。代理权嘛,肥水不流外人田,总要给自己人留点汤喝。”
他特意看向长孙无忌,笑道:“尤其是辅机大人你。你这吏部尚书管着官帽子,自己家族总不能一点商业上的进项都没有吧?以后大唐商会做大了,涉及与朝廷对接、协调各方利益,总得有个德高望重、压得住场面又深得陛下信任的人来掌总。我看啊…这会长的位置,非你莫属。你先让你家的人来熟悉熟悉业务,到时候接手也顺当。”
长孙无忌闻言,浑身猛地一震,霍然抬头看向秦哲,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