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尚书省值房。
时值午后,空气中弥漫着夏日的燥热与公务文书特有的墨香。左仆射房玄龄与右仆射杜如晦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案牍之中,处理着全国各地的政务。即便梁师都覆灭的喜悦尚未完全散去,但一个庞大帝国的日常运转,从不因任何一场胜利而停歇。
突然,值房外传来一阵极其急促、甚至带着慌乱的脚步声,以及甲叶剧烈碰撞的铿锵之声!
房门被猛地推开!一名风尘仆仆、汗流浃背、背上插着三根代表八百里加急红色翎羽的信使,在两名神色紧张的金吾卫军官陪同下,踉跄冲入!
“报!!!”信使的声音因极度疲惫和激动而嘶哑变形,他噗通一声单膝跪地,双手高高举起一封粘着三根羽毛、封口盖着特殊火漆的铜管急报!
“朔州!英国公李积八百里加急军文!呈…呈陛下及宰相!”
房玄龄和杜如晦几乎同时猛地站起身,脸色骤变!八百里加急! 还是来自刚刚经历大战的朔州前线?英国公李积发来的?难道是…突厥反扑?或是大军生变?
“快!拿来!”房玄龄一个箭步上前,接过铜管,手指甚至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他迅速检查了一下火漆封印——完好无损,正是李积的独特印记。他毫不犹豫地用力掰开铜管,抽出了里面的绢帛文书。
杜如晦也立刻围了上来。
两人目光急速扫过绢帛上的文字。起初,他们的眉头因紧张而紧锁,但很快,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震惊、恍然,以及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
“这…这是…”杜如晦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秦王殿下…竟要在朔州…如此大手笔?!”
文书上,李积详细转述了秦哲的三条紧急请求:
急调魏征,携“摊丁入亩”全套政策班子及钱粮,火速北上,优先安定朔方及北疆各州百姓!
急调三万筑路精兵,转赴朔州,加速互市城建设!
授权其本人率精骑一万,肃清朔州周边三百里所有匪患!
这哪里是求援?这分明是一份雄心万丈、环环相扣的北疆经略方略!而且是要立刻执行!
“快!克明!你我立刻分头行动!”房玄龄瞬间反应过来,语速极快,“你即刻持此急报入宫,面呈陛下!我立刻去寻魏玄成和李药师!”
“好!”杜如晦毫不迟疑,抓起绢帛,转身就向外狂奔!连官袍被门框挂了一下都浑然不觉!
皇宫,两仪殿偏殿。
李世民正与几名近臣商议今岁科举细则,气氛相对轻松。
突然,殿外传来内侍急促的禀报声:“陛下!右仆射杜如晦有十万火急之事求见!”
李世民微微一怔,杜如晦素来沉稳,何事如此失态?“宣!”
话音未落,杜如晦几乎是小跑着冲进了殿内,气息不匀,额头见汗,也顾不上全礼,直接将李积的急报呈上:“陛下!朔州急报!英国公转秦王殿下奏请!事涉北疆全局,十万火急!”
殿内众臣皆惊,目光齐刷刷聚焦过来。
李世民接过绢帛,快速阅览。他的表情变化与房杜二人如出一辙:先是凝重,继而惊讶,最后猛地一拍御案,霍然起身!
“好!好!好一个秦兄!思虑周详,雷厉风行!”李世民眼中爆发出璀璨的光彩,脸上满是激赏与亢奋,“安定民心,加速筑城,肃清环境!三管齐下,这是要将朔州乃至整个北疆,彻底扎成铁桶一般!”
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看向杜如晦:“克明!拟旨!”
“一、准秦王所奏一切事宜! 令其全权处理北疆军政,朕予其专断之权!”
“二、命魏征! 暂停手中其他事务,即刻抽调户部、工部干吏,携带‘摊丁入亩’全套文书、印章、以及…先从内帑拨付钱五万贯,粮十万石为种子基金,三日内必须启程,奔赴朔州! 告诉魏征,朕要他亲自坐镇,将北疆给朕治理成‘摊丁入亩’的样板! 让北疆百姓,最先感受到新政之恩泽!”
“三、命李靖! 从其督造的京畿道修路大军中,即刻抽调三万精壮, 由其副将统领,昼夜兼程,开赴朔州, 听候秦王调遣!修路事宜,后续增补民夫,不得延误!”
“四、授英国公李积临机专断之权! 准其统兵一万,肃清朔州周边匪患!对顽匪,格杀勿论! 对胁从,妥善安置! 务必在互市正式开启前,还北疆一个朗朗乾坤!”
一道道旨意,如同疾风骤雨,从李世民口中毫不犹豫地发出,果断、清晰、且给予了前方最大的信任和权限!
“臣!遵旨!”杜如晦重重躬身,立刻转身,几乎是跑着出去拟旨传达!
与此同时,房玄龄已分别找到了魏征和李靖。
魏征正在御史台审核各道监察御史送回的奏报,听闻房玄龄带来的消息和陛下即将下达的旨意,这位以刚直和务实着称的名臣,眼中瞬间爆发出灼热的光芒!
“优先北疆,推行新政?安定边民?”魏征猛地站起身,脸上因激动而泛红,“秦王殿下…真乃知政之本也!边境不稳,内地何安?边民不富,国何以强?此策大善!大善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