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承天门外。
巨大的金边红底皇榜,如同瀑布般从高高的宫墙上垂落下来,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榜上,密密麻麻却又工整清晰地书写着数以千计的姓名、籍贯以及所中科目!
《贞观二年新科进士榜》
《贞观二年武举榜》
《贞观二年格物进士榜》
《贞观二年医科圣手榜》
《贞观二年农事博士榜》
……
一张张分门别类的榜单,几乎覆盖了整面宫墙!
皇榜之下,早已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无数士子、武人、百姓挤在一起,伸长脖子,瞪大眼睛,焦急地在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寻找着自己的,或是亲朋乡党的名字。
“中了!中了!阿爷!我中了!格物科第一百七十三名!”一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年轻工匠,猛地跳了起来,挥舞着双臂,激动得满脸泪水,语无伦次地对着身旁的老父亲大喊。
“在哪?在哪?…好好好!祖宗保佑!我儿有出息了!”老父亲颤巍巍地擦着眼角,笑得合不拢嘴。
“哈哈哈!某家也中了!武举步射科甲等第七!”一名膀大腰圆、脸上带疤的汉子,用力捶打着胸口,发出沉闷的响声,豪迈的笑声震得周围人耳朵嗡嗡作响。
“恭喜刘兄!贺喜刘兄!”身旁的同伴纷纷抱拳祝贺,脸上满是羡慕。
“小妹!快看!是…是你的名字!医科!医科第三十九名!孙神医亲自点评‘颇具灵性’!”一个书生拉着一名少女,激动地指着榜单。
少女捂着嘴,眼中泪光闪烁,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欢呼声、狂笑声、激动的哭泣声、衷心的祝贺声…此起彼伏,如同沸腾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席卷了整个承天门外广场!空气中弥漫着梦想成真的狂喜与改变命运的激动!
当然,也有落榜者黯然神伤,默默垂泪,或强颜欢笑祝贺他人,但在周围巨大的喜悦浪潮中,他们的失落很快被淹没。早有朝廷胥吏和红棍上前,按照名册,给这些落榜士子发放返程的路费盘缠和干粮,并温言劝慰,鼓励他们来年再考。
与此同时,最新一期的 《大唐报》 “科举放榜特刊”,如同雪片般被报童们撒向全城,并通过驿道快马发往全国各州县!
报纸头版,用最大号的字体刊登了各科前一百名优异者的详细名单,并附有简单的籍贯和考官评语!后面几个版面,则详细报道了此次科举的盛况、意义,并再次刊载了朝廷即将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求贤令。
“卖报卖报!新科状元榜!快来看啊!”
“格物科头名,竟是陇右农家子!”
“武举状元,力能扛鼎,箭无虚发!”
整个长安,乃至整个大唐,都沉浸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打破阶层壁垒的人才选拔盛宴的狂欢与热议之中!
皇宫,两仪殿。
殿内的气氛,却与宫外的全民狂欢略有不同,带着一丝功成之后的欣慰,也夹杂着些许淡淡的离别愁绪。
李世民坐在御案后,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和疲惫,但眼神明亮。他的面前,堆放着厚厚几摞最终确定的进士名录和授官初步方案。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李靖、等重臣分列两侧,人人脸上都带着笑意,低声交谈着,显然对此次科举的巨大成功感到无比满意。
秦杨则大大咧咧地坐在一旁的特设座椅上,翘着二郎腿,手里还把玩着一份《大唐报》,嘴角带着惯有的那丝痞笑。
“好!好啊!”李世民抚掌大笑,声音洪亮,“一万七千余人参考,最终录取进士、明法、明算、医工、农事等科共计两千三百余人!武举录取一千七百余人! 四千余名实干之才! 哈哈哈哈!我大唐何愁不兴!何愁不强!”
他看向房玄龄和杜如晦:“玄龄,克明!吏部考功司要尽快完成对这些人才的铨选! 根据其科考成绩、特长籍贯,尽快拟定授官职位! 地方州县的佐贰官、技术官、学堂博士,乃至朝廷各寺监的底层吏员,都要优先从这批新科进士中选拔填补! 让他们尽快上任,一展所长!”
“臣等遵旨!”房玄龄和杜如晦躬身领命,脸上也满是干劲。
李世民又看向李靖和侯君集:“药师, 兵部也要抓紧!这一千七百多名武进士,是我大唐军队未来的脊梁! 要好好安排,下到各卫、各折冲府去,从基层武官做起,严格磨练! 朕要看到他们将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末将领旨!”李靖抱拳应诺,眼中充满了对新鲜血液的期待。
安排完这些,李世民的目光,终于落在了秦杨身上。他的笑容微微收敛,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有感激,有赞赏,更有…浓浓的不舍。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语气变得温和甚至带着一丝商量的意味:“秦杨啊…”
“嗯?陛下有啥吩咐?”秦杨放下报纸,坐直了些。
李世民斟酌着词语,缓缓道:“此次新科举,能如此顺利、高效、公正地完成,你龙首原…功不可没! 尤其是…你借调给朕的那一百二十余名红棍干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