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汉兴!你为何不趁机结果了曹操那老贼?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行军的队伍中,张飞策马靠近赵信,语气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解,他对于赵信最终放走曹操始终耿耿于怀。在他想来,若能阵斩曹操,天下大势必将瞬间逆转。
“三弟!休得胡言!”
不等赵信回答,前方的刘备已然回头,严厉地瞪了张飞一眼。
“汉兴于万军之中救回阿斗,迫退曹军,已是不世奇功!其间凶险,岂是你能想象?曹操身为一方霸主,身边护卫何其森严,岂是那般好杀的?此事休要再提!”
作为主公,刘备考虑得远比张飞深远。诛杀曹操固然痛快,但引发的后果难以预料,赵信的选择必然有其深意,此刻追问,万一答案涉及某些不便明言的约定或顾虑,反而会让赵信难堪。
赵信自然不能将那“君子协定”公之于众,他略一沉吟,顺着刘备的话,给出了一个更宏观的解释:“翼德,非是赵信不愿,实乃此时,曹操……还不能死。”
“不能死?”
张飞铜铃般的眼睛瞪得更大了,声音也拔高了几分。
“曹操,国贼也!天下人恨不能生啖其肉,他有何不能死的?汉兴你莫要诓我!”
不仅张飞,连一旁看似不在意,实则竖耳倾听的关羽、诸葛亮等人,也都将目光投向了赵信,等待他的下文。
赵信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稳而有力,分析道:“其一,曹操若骤然死于我军之手,其麾下北方六州,群龙无首,顷刻间便会陷入诸子争位、将领割据的大乱之中。战火连绵,最终受苦的,还是无辜百姓。”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曹操一死,数十万曹军悲愤之下,必将倾巢而出,为其主复仇。届时,我军首当其冲,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可能抵挡这雷霆之怒?恐有覆灭之危。”
说到这里,赵信的声音变得更加凝重:“而这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北方边境,胡人异族始终虎视眈眈。全赖曹操麾下精锐边军常年镇守,方能保境安民。若曹军因内乱或复仇而崩溃,异族铁骑必定趁虚而入,叩关南下!到时候,神州陆沉,华夏倾覆,生灵涂炭!我等今日杀一曹操,却引异族入关,岂非因小失大,成了千古罪人?此乃民族大义,绝不可为一时之快而遗祸万年!”
这一番话,如同暮鼓晨钟,重重敲在每个人的心头。就连最为激愤的张飞,也张了张嘴,最终没能说出反驳的话来。在这个时代,内部争斗再激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也深深植根于士人武将心中,抵御外侮是高于内战的大义所在。
关羽抚须颔首,丹凤眼中闪过一丝激赏,郑重抱拳道:“汉兴深明大义,洞察全局,关某……佩服!”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中异彩连连,叹道:“不想汉兴不仅勇冠三军,更有如此胸怀与远见,亮……当刮目相看!”
张飞挠了挠头,虽然还有些不甘,但也瓮声瓮气地说道:“俺……俺老张服了!汉兴兄弟想得周到!”
刘备更是欣慰地看着赵信,朗声道:“能得汉兴这般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肱股之臣,实乃备之幸,汉室之幸也!”
。。。。。。。。。。
不久,刘备于军中正式擢升赵信为偏将军。此职虽为杂号将军,但权柄甚重。刘备麾下现有兵力约四万,关羽、张飞各统领一万精锐,赵信亦独领一军,统兵一万。剩余兵力则由赵云、陈到等将分统。如此安排,足见刘备对赵信的倚重与信任。
经过近半个月的迂回周旋,刘备军终于成功摆脱了曹操大军的追击,跳出了包围圈。其目的地,与历史轨迹相合,正是前往江夏,意图联络江东孙权,共抗强曹。
这一日,战船行驶在浩渺长江之上。赵信独自立于船头,江风拂面,吹动他额前的发丝,也带来了水汽的清新。他俯瞰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豪情与思绪并存。
“以我如今武力,足以傲视群雄,便是吕布复生,也不足为惧。关、张、赵等顶尖战将,虽勇武过人,但我已占据上风。只要稳扎稳打,逐步击败各方强敌,完成系统任务,统一三国并非遥不可及。”
赵信心中盘算,“届时,后世人们谈起三国猛将,首推之名,必是我赵信赵汉兴!”
想到日后或许能超越吕布,成为这个时代武力象征,他心中不免有些激荡。至于眼下,若无战事,倒也算悠闲。每日除了督导麾下士卒操练,便是自由安排。刘备对他极为优待,赏赐不断,关怀备至。在这乱世之中,能拥有一定的权势,生活确比后世普通人更为恣意,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实力与军功之上。
“呵呵,赵将军长坂坡一战,威震华夏,天下惊惧。如今封侯拜将,指日可待,为何独自在此,面露沉思之色?”
一个清朗的声音自身后传来。赵信回头,见诸葛亮手持羽扇,含笑走上船头。
“封侯拜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