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漕船通行。”
“其二。”
他顿了顿。
声音压低了些。
“请陛下下旨。
暂停或削减百官俸禄、禁军粮饷。
并于京畿左近。
紧急加征‘平籴钱’、‘转运费’等临时税赋。
向富户大族借粮。
以解燃眉之急。”
他的建议。
听起来似乎是常规操作。
但在场的明眼人都知道。
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暂停俸禄粮饷。
势必引起官员和军队的不满。
动摇统治根基。
而在京畿加征税赋、向富户借粮。
则极易激起民怨。
尤其是在新朝初立。
人心未附之时。
这等于是饮鸩止渴。
这孙俭。
其心可诛!
不少官员的目光变得复杂起来。
有人担忧。
有人幸灾乐祸。
也有人冷眼旁观。
殿内的气氛。
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陈稳沉默了片刻。
目光扫过孙俭。
又扫过殿下的群臣。
忽然。
他轻轻笑了一声。
这笑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孙卿。”
陈稳缓缓开口。
“你的第一个建议。
严令疏通漕运。
此为治本之策。
朕准了。”
“着张诚。”
他的目光转向文官班列。
“由你总领此事。
协调沿河州县。
限令半月之内。
必须见到成效。”
“臣。
领旨。”
张诚出班。
躬身应道。
神色沉稳。
孙俭愣了一下。
似乎没想到陈稳如此干脆地采纳了第一条。
而且直接指定了负责人。
他张了张嘴。
还想再说什么。
但陈稳没有给他机会。
“至于你的第二个建议。”
陈稳的声音陡然转冷。
“加征税赋。
削减俸饷。”
“此乃刮民膏以充府库。
剜肉补疮之举!”
他的声音不高。
却带着一股凛冽的寒意。
“朕在焦土镇时。
便深知百姓疾苦。
深知乱世之中。
一丝一粟来之不易。”
“朕立此陈朝。
为的是终结乱世。
开创太平。
而非重蹈前朝覆辙。
行此盘剥之事!”
“此议。
休得再提!”
孙俭被这番话说得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额角隐隐见汗。
他没想到新皇的态度如此强硬。
且直接扣下了一顶“盘剥百姓”的大帽子。
他慌忙躬身。
“臣……臣愚钝。
只为解燃眉之急。
思虑不周。
请陛下恕罪。”
“燃眉之急。”
陈稳重复了一遍这个词。
目光再次扫过全场。
“不错。
确是燃眉之急。”
“但解决此急。
并非只有盘剥百姓一途。”
他语气放缓。
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王朴。”
“臣在。”
王朴应声出班。
“朕记得。
澶州、滑州等地。
去岁秋粮入库颇丰。
除本地留用外。
应有余裕。”
陈稳说道。
“着你即刻行文。
调拨此部分存粮。
由石墩派兵护送。
走陆路。
驰援汴梁。”
“务必在十日之内。
将首批粮食运抵。”
“臣。
领旨。”
王朴躬身。
“张诚。”
“臣在。”
“疏通漕运之事。
你亲自督办。”
陈稳继续吩咐。
“可征调沿河民夫。
但需按市价给付工钱。
不得强行征发。”
“若有懈怠、阻挠者。
无论官职。
严惩不贷。”
“臣。
明白。”
张诚再次应道。
“钱贵。”
一直沉默立于武官班列后侧的钱贵微微一怔。
立刻出列。
“臣在。”
“着你巡察司。
严密监控汴梁粮市。”
陈稳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
“若有奸商趁此时机。
囤积居奇。
哄抬粮价。”
“查实之后。
不必请示。
立即锁拿。
家产充公!
以平市价!”
“是!”
钱贵眼中寒光一闪。
沉声领命。
陈稳一道道命令发出。
条理清晰。
措施果断。
既有开源(调拨外州存粮)。
又有节流(监控市场。
打击奸商)。
更有疏通根本(整治漕运)。
并且明确反对加征赋税。
维护了百姓和官员、军队的基本利益。
他没有被孙俭抛出的难题吓住。
也没有落入对方预设的陷阱。
反而借此机会。
展现了自己处理复杂政务的能力。
以及不同于五代乱世寻常君主的仁政理念与雷霆手段。
殿内群臣。
包括那些原本心存观望甚至些许轻视的旧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