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军爷,我便是这拐杖的制作者。” 家丰语气坚定,“不知军爷何时要货?”
“我家都尉会在此地停留三天,第三天便要出发,所以最迟明日晚上,必须拿到货物。” 领头的百夫长回答,又补充道,“尽量要二代,若是不够,可用一代凑。”
看来他们来之前,早已把拐杖的情况打听清楚了。
家丰略一思索,回道:“刘先生这里现有的拐杖,去掉小号还剩 31 副;我们回家赶制,明日傍晚酉时初,能再送来 60 副左右 —— 总共差 9 副,但边关不缺木匠,都尉可让人将拐杖拆解,自行仿造。”
百夫长有些意外:“你…… 其实来之前,都尉有交代,他素来讲究,想得到制作者的许可,免得日后有人说闲话。听小哥的意思,是应允军中仿造了?”
“自然应允。” 家丰语气诚恳,“边关苦寒,士兵们为守护后方百姓,是在拿命拼杀,一个小小的木拐,哪有不允许的道理?”
“你年纪不大,这事要不要回去和家人商量下?” 百夫长看了眼一旁的庄大兵,见他全程没说话,不由得有些担心家丰做不了主 —— 私自仿造虽无人追究,但对都尉的名声总归不好,有了这句许可,才算名正言顺。
家丰笑了笑:“军爷放心,这拐杖本就是我腿伤后琢磨出来的,买卖也都是我在张罗,这事我说了算。刘医师可以作证。”
“好!” 百夫长松了口气,带着身后的兵卒一起向家丰抱拳,“乐平关百夫长张浩,替我家都尉,谢过小哥!”
说完,他从怀里掏出一两半碎银,递向家丰:“这是 100 副拐杖的定金,小哥按 90 副准备就好,即便不够也无妨 —— 有了你的话,便足够了。”
家丰没接,指了指刘医师:“我和刘先生有契约,钱交给刘先生就好。”
“小哥倒是讲究。” 张浩笑了笑,将碎银递给刘医师,又招呼兵卒们扛上店里的 31 副拐杖,告辞离开。
“庄小友真是大义啊。” 刘医师将碎银递给家丰,感慨道,“医者仁心,小老儿倒觉得,小友比我更配得上这四个字,都让我有些惭愧了。这次情况特殊,咱们就不按契约来了 —— 店里还剩 4 副小号拐杖,也不结算了,这一两半碎银你直接拿走,下次送拐时,咱们再按正常规矩来。”
“刘先生这话就见外了,您这么做可就亏大了 —— 这次您至少能赚三四百文呢。” 家丰笑着推辞,“这样吧,等我们赶完这批拐,再送您 20 副拐,就当补这次的差价了。”
“好!小友果然痛快,就这么定了!” 刘医师哈哈大笑,也不再推辞。
眼看快到中午,家丰原本计划在镇上逛逛采买些东西,现在也顾不上了 —— 得赶紧回家赶制 60 副拐杖,明日傍晚之前必须送到。他和庄大兵谢过刘医师,匆匆往村里赶去。
刘医师看着两人的背影,一拍大腿,总觉得忘了什么事,可这时又有病人上门,只能先将疑惑压下,转身去忙了。
庄大兵和家丰向刘医师告辞后,两人快步往村里赶。路上,家丰忽然停下脚步,对大兵说:“大伯,这次没带现成的铜钱,您那 10 副拐杖的工钱先欠着,等忙完这阵再给您补上。您走路快,先回去把这事安排妥当,我随后就到。”
他顿了顿,仔细交代起来:“大伯,等回去后首先,您去找三兵叔帮个忙 —— 今天本该是我娘和小花去浇地,我给您 30 文,麻烦三兵叔替我们把地里的活干完。三兵叔以前学过木工,上手快,浇完地就让他带上工具材料,跟我哥乐君、我娘秀兰,还有三叔一起去庄三伯家,这两天都在那儿帮忙赶工,我每天给三叔 40 文工钱。另外,您跟庄三伯说,早上聊的三代拐和其他活都先停下,全力赶制二代拐,优先保证官兵的订单。”
“这安排倒妥当,可你自己回去行吗?” 庄大兵觉得计划没问题,却担心家丰腿脚不便,独自走夜路不安全。
家丰举起手里的双拐,笑了笑:“大伯放心,我腿脚其实早没事了,现在一点也不疼 —— 就是之前刘先生叮嘱要养够 20 天,现在还差两天,我这是拄着拐‘装样子’呢。”
“那我就放心了!” 庄大兵松了口气,转身加快脚步往村里赶,生怕耽误了赶工。
等家丰慢悠悠回到家时,院子里只剩小花和静竹 —— 两人正坐在石桌旁,手里不停做着拐杖配件。
见家丰回来,静竹率先放下手里的活,略带担忧地问:“小丰,刚才你大伯急匆匆过来交代了几句就走了,说要赶制一大批拐杖,这事是真的?”
“是真的,官兵要的急,明天傍晚就得送过去。” 家丰乐呵呵地掏出那一两半碎银子 —— 这银子他揣了一路,指尖还残留着冰凉的触感。
前世虽见多了金银珠宝,可在这个世界第一次摸到银子,还是忍不住有些兴奋:“二娘,您看,这是官兵给的定金,一两半碎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