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朝堂上反对的声音少了很多。实在是海外购粮的成功,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开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就连一向保守的御史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大灾之年,若不是及时开海,后果不堪设想。
......
夏去秋来,当第一茬新作物收获的时候,沈惊鸿特意请天启帝到京郊视察。时值金秋,阳光和煦,番薯地里硕果累累,土豆田里一片丰收景象,玉米秆上结满了饱满的穗子。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见到皇帝驾临,纷纷跪地谢恩。
陛下请看,沈惊鸿亲自从地里挖出一串硕大的番薯,又掰下一穗颗粒饱满的玉米,这番薯亩产可达两千斤,玉米也可收五百斤以上,且不择地力,坡地山地均可种植。若是肥水得当,产量还能更高。
一个老农激动地跪在地上说:皇上,沈大人推广的这些新作物,真是救命的宝贝啊!往年这样的年景,早就逃荒要饭去了,如今种了这些洋庄稼,反倒有了余粮!小老儿家里,今年第一次粮仓里装得满满当当!
天启帝感慨万分,对沈惊鸿说:爱卿此举,活民无数,功德无量啊!朕要重重赏你!
然而沈惊鸿的目光却投向了更远的地方:陛下,如今灾情虽缓,但小冰河期远未结束。臣请加大海军投入,在台湾设立基地,作为通往南洋的中转站。
他耐心解释:台湾土地肥沃,可大量种植新作物。且位置紧要,北可控东海,南可望南洋。若得开发,可为我大明又一个粮仓。水师...不,海军已在台湾寻觅到天然良港,取名,可驻泊舰队。
这一次,再没有人提出反对。接连发生的天灾,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这个天时不顺的多事之秋,唯有打破常规,勇于变革,才能为大明求得一线生机。
......
冬雪再次降临京师时,大明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海外粮食源源不断运来,新作物在各地推广丰收,海军护航的商队远至印度洋,带回了更多的粮食、香料和各种物产。
这一日,沈惊鸿站在天津卫的码头上,望着眼前桅杆如林的盛景,心中感慨万千。铁甲战舰巡逻在外,烟囱中冒出的黑烟与白帆相映成趣;商船往来如织,码头上堆积着来自南洋的稻米、印度的香料、阿拉伯的珍宝。工人们喊着号子,将一袋袋粮食运往各地的粮仓。
夫君在想什么?苏卿卿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为他披上一件厚实的披风。
沈惊鸿握着她的手,指着眼前这派繁忙景象:我在想,或许这场灾难,反而给了大明一个走向海洋的契机。
他缓缓道,像是在对苏卿卿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自古以来,我们都把海洋视为屏障,视为边界。但其实,海洋更是一条通往世界的道路,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如今北方气候转寒,耕地减少,我们更应该向海洋寻求生机。这海军,不仅要护航,更要开拓;这海贸,不仅要购粮,更要互通有无。
苏卿卿依偎在他身边,轻声道:不管夫君要做什么,要去往何方,妾身都会支持你。
喜欢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明祚永延,我让大明上巅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