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于月下开讲《混沌初解》,地涌灵泉,天降金莲,道韵化形,更于谈笑间化解诡异偷袭,混沌道主之名,如风般传遍四海八荒。北境冰原一战残留的死寂之气,竟在讲道之后数日内,被那弥漫不散的祥和道韵逐渐净化,荒芜雪原竟生出茵茵绿草,恍若神迹。混沌道庭虽尚无宫观楼宇,其“道理”却已深深植根于人心,更借此方天地灵气,孕育出一派蓬勃生机。
讲道结束后第七日,晨曦微露。
靖王麾下的工部匠作与阵法师已在划定的道庭核心区域(原永寂冰渊边缘一处地势相对平缓、灵脉汇聚之地)开始忙碌。他们并非兴建奢华宫殿,而是依据林正以神念传递的构图,依山就势,以天然玉石、灵木为材,构筑一座与周遭环境浑然一体、暗合混沌周流之意的简易道场。道场中央,正是那方林正讲道所用的青石道坛,此刻已被阵法师刻下繁复的聚灵阵纹,成为暂时的核心。
阿芜并未插手具体营造,她以巫族圣女之能,沟通此地山魂水灵,安抚因先前大战而躁动的龙脉地气,并以自身精血混合秘药,在道场外围布下了一层蕴含生机净化之力的“万灵守护结界”,淡蓝色的光晕如轻纱笼罩,隔绝外界窥探,亦能滋养万物。
林正本人,则多数时间静坐于临时开辟的洞府内,看似闭关,实则以其混沌道果,默默梳理、稳固以此地为核心、向外辐射千里的天地法则。讲道引动的天地共鸣尚未完全平息,他需引导这股力量,使其成为道庭成长的底蕴,而非散逸的波动。同时,他亦在仔细感悟那日偷袭所残留的一丝诡异气息,试图追踪其源头。
这一日,靖王亲临道场视察进度,与阿芜并肩立于初具雏形的道坛旁。
“阿芜姑娘,以此速度,不出半月,道场主体便可完工。届时,贤弟便可正式在此开坛授徒,广纳有缘了。”靖王望着井然有序的工地,语气中带着欣慰,却也有一丝隐忧,“只是,树大招风。道庭初立,觊觎者、忌惮者乃至那轮回之主的爪牙,恐怕不会坐视。”
阿芜轻轻颔首,湛蓝眸子望向林正洞府方向:“殿下所虑极是。小石头他……似乎也在准备着什么。我能感觉到,周遭的天地法则正在以一种玄妙的方式趋于稳定、和谐,这绝非自然形成。”
仿佛为了印证她的话,洞府石门无声开启,林正缓步而出。他气息愈发渊深,眸中混沌之色内敛,却更显深邃。他来到二人身边,目光扫过初建的道场,微微点头。
“兄长,阿姐,辛苦。”他顿了顿,伸手指向道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以及中央道坛,“道庭根基,不在土木,而在‘理’与‘势’。我欲借讲道余韵与此地新生灵机,布下一座‘混沌周天阵’。”
“此阵并非杀伐之阵,亦非单纯防护之阵。其核心在于‘衍化’与‘同化’。”林正解释道,“阵成之后,可自行吸纳周天灵气,衍化地水火风,模拟混沌生灭之景。外人闯入,若非心怀恶意,只会觉得道韵盎然,有益修行;若心怀叵测,其恶意便会被大阵感知、引导,甚至将其力量同化、反哺大阵本身**。此外,此阵亦能与阿姐的守护结界、地底龙脉相连,自成循环,生生不息。”
靖王与阿芜闻言,皆露惊容。此阵构思玄妙,已近乎造化之功,将防御、修炼、预警、反制融为一体,且充满混沌之道“包容转化”的特质,绝非寻常阵法可比。
“需要何物?朕即刻命人去寻!”靖王立刻道。
林正摇头:“无需外物。阵基便是这方天地,阵眼是我之道果投影,阵纹需以混沌道韵勾勒。请兄长与阿姐为我护法,勿让外力惊扰即可。”
言罢,林正一步踏出,已至道坛中央。他盘膝坐下,双目微阖,周身混沌之气缓缓弥漫开来。这一次,混沌之气不再狂暴,而是如温润的水流,无声无息地渗入脚下大地,融入周围空气,上接天穹,下连九幽。
随着他的引导,整个道场区域的灵气流动开始变得富有韵律。地面隐隐浮现出由混沌光晕构成的、不断生灭演化的巨大阵图。东南西北四方,各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虚影一闪而逝,却并非实体,而是混沌之气衍化的四象真意。中央道坛上方,一枚模糊不清、内蕴三轮光晕的混沌道种虚影缓缓旋转,散发出定鼎乾坤的磅礴气息。
布阵过程持续了整整一日。当夜幕降临,星辉洒落时,整座“混沌周天阵”终于悄然成型。从外界看,道场并无异常,甚至感觉不到强大的能量波动。但若是有元婴以上修士以神识探查,便会发现,那区域仿佛成了一片深不可测的混沌星空,神识投入其中,如石沉大海,甚至会被那流转的道韵悄然洗涤、同化。
阵成刹那,天地间似有无声的共鸣。道场内的灵气瞬间变得异常温顺且充满活性,草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一些灵智初开的鸟兽竟自发聚集到道场边缘,沐浴在逸散的道韵中,发出愉悦的轻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