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章:药膳包生产线搭建
与苏瑶敲定合作后的第三日,陆清便跟着张诚前往县城东郊考察作坊选址。苏瑶早已垫付定金租下三间相连的大宅院,院落坐北朝南,前院开阔便于晾晒,中院可改造成生产车间,后院适合存放原料与成品,离县城药材市场不过两里路,运输极为便利。
“这宅院原是粮商的库房,墙体厚实防潮,梁柱也结实,稍加改造就能用。”张诚指着院落介绍,“苏小姐已让人将屋顶重新修葺过,排水系统也做了疏通,您看看还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
陆清绕着院落仔细查看,前院的石板地面平整干净,正好用来搭建晾晒架;中院的三间大屋空间宽敞,可分隔成不同生产区域;后院的库房通风良好,还自带地窖,适合储存易受潮的药材。“这里很好,不用大改,只需按生产流程划分区域、添置设备即可。”陆清语气笃定,心里已勾勒出生产线的布局。
当天下午,陆清便画出详细的车间布局图:中院西侧大屋设为食材筛选区与清洗区,东侧分为烘干区与称量配料区,中间大屋作为包装区与质检区;前院搭建三层晾晒架,后院地窖用来储存干货原料,库房则堆放成品与包装材料。张诚按照图纸,立刻安排工匠进场改造,砌灶台、装水管、铺木板,忙得热火朝天。
设备采购是重中之重。陆清与陈宇一同前往州府最大的杂货铺,挑选了适合药膳生产的工具:筛选用的竹筛分大中小三种孔径,分别对应不同食材;清洗区购置了十口大陶盆与五台手动清洗机,既能手工清洗精细食材,也能高效处理批量原料;烘干区定制了四座大型烘房,以松针、柏木为燃料,确保烘干后的食材保留原香与药效;称量区采购了二十台精准的小铜秤,误差不超过一钱;包装区则准备了油纸、棉线、印花布包与封口蜡,兼顾实用性与美观度。
“这些铜秤必须每日校准,食材的配比是药膳包的灵魂,一丝都不能错。”陆清反复叮嘱陈宇,“烘房的温度也要控制好,花草类食材用低温慢烘,根茎类则需中温烘干,避免药效流失。”
生产线搭建的同时,工人招聘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陆清没有选择县城的闲散人员,而是从清禾村及周边村落,挑选了二十名手脚麻利、品行端正的巧手妇人。这些妇人常年操持家务,熟悉食材处理,且大多有种植草药的经验,对药材的特性也略知一二。
开工前,陆清特意组织了三天培训。第一天讲解药膳包的养生原理与配方核心,让妇人们明白“药食同源”的道理,知晓每一味食材的功效与搭配禁忌;第二天实操教学,从食材筛选的标准(无霉变、无虫蛀、无杂质),到清洗的力度(轻柔搓洗,避免破损),再到烘干的判断(手捏不粘、掰开无湿芯),每一个步骤都亲自示范;第三天则重点培训称量与包装,要求称量时必须精准到一钱,包装时要将油纸包折得方方正正,棉线系得松紧适度,封口蜡涂抹均匀,确保密封防潮。
“筛选时要像挑豆子一样仔细,黄芪、党参要挑断面紧实的,枸杞要选颗粒饱满、颜色暗红的,一点杂质都不能留。”陆清拿着竹筛演示,“清洗荷叶、蒲公英这些花草时,要用流动的清水轻轻冲洗,不能用力揉搓,不然药效会跟着汁水流失。”
妇人中年纪最大的李婶,常年帮药铺晾晒药材,学得最快:“陆大夫,我明白了,这药膳包就跟配药一样,每一步都得按规矩来,不能有半点马虎。”
陆清笑着点头:“李婶说得对,咱们做的是给百姓吃的养生食品,品质是第一位的。只要大家严格按标准来,保证每一包药膳包都货真价实,百姓才会一直信任我们。”
培训结束后,生产线正式试运行。前院的晾晒架上,整齐地铺着刚采摘的荷叶、蒲公英、菊花,妇人们戴着干净的粗布手套,正在翻晒食材,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淡淡的光泽;筛选区里,竹筛晃动的声音此起彼伏,妇人们将挑好的食材分门别类放进竹筐,不合格的则统一收集丢弃;清洗区的陶盆里,清水潺潺流动,新鲜的山药、莲子正在被轻柔地清洗,洗完后立刻沥干水分,送往烘干区;烘房里,松木燃烧的香气与药材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陈宇正不时查看温度,调整通风口的大小;称量区的妇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铜秤,小心翼翼地添加或减少食材,确保每一份配料都精准无误;包装区里,折油纸、装食材、系棉线、封蜡,动作一气呵成,包好的药膳包整齐地摆放在竹篮里,上面贴着“清禾药膳”的印花标签,格外精致。
试运行过程中,陆清全程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位妇人称量时不小心多放了一钱枸杞,陆清没有责备,而是让她重新称量,并再次强调:“枸杞性温,少量能滋补肝肾,多了却容易上火,咱们的配方是经过反复试验的,多一钱少一钱都可能影响效果,大家一定要仔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