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未消,缀霞宫檐角悬着冰棱,如剑垂落。红梅在墙角次第绽放,雪压枝头,却压不住那一抹灼目的红。晨光微熹,霜色如银,
沈如晦立于廊下,指尖轻抚梅瓣,眸光沉静如古井寒潭。
阿檀捧着新抄的《女则》立于身后,低声道:
“娘娘,昨夜影卫传来消息,静观师太圆寂前,曾将一只青瓷匣交予静水庵后山的老梅树下,说‘梅花印,藏于根,血亲方可启’。”
沈如晦指尖一顿,一瓣红梅悄然飘落,沾上她素白的袖口。
“老梅 树下……”她轻声呢喃,“母亲当年亲手所植,说‘梅开五瓣,一瓣为家,一瓣为国,一瓣为情,一瓣为命,最后一瓣,为仇’。”
阿檀抬眸,眼中闪过一丝不忍:
“娘娘,您真的要回去看吗?那地方……是您最不愿踏足的回忆。”
沈如晦抬眼望向远处宫墙,声音清冷如雪:
“仇未报时,日日如刀割心。如今仇已报,我更要回去——祭母亲,也祭那些枉死的魂。”
正说着,养心殿太监黄德全踏雪而来,手中捧着一盏金丝珐琅香炉,炉中青烟袅袅。
他躬身行礼:
“靖王妃娘娘万安。陛下昨夜梦见先皇后,心绪不宁,特命奴才送来这‘安神香’,说是让您在缀霞宫焚上一炉,替陛下祈福。”
沈如晦眸光微闪,接过香炉,指尖轻抚炉身,忽觉一丝异样。
她不动声色,将香炉置于案上,命阿檀取银簪来。
银簪入香,簪尖瞬间泛起幽蓝。
沈如晦冷笑:
“又是‘安神香’?陛下还真是……念旧。”
阿檀低声:
“这香里有‘迷情散’的痕迹,但比上次更淡,像是……试探。”
“试探?”沈如晦指尖轻叩案几,“不是试探我,是试探皇帝。”
她抬眸,望向养心殿方向:
“德妃倒台,赵氏失势,皇后已死,唯有林氏——还在蠢蠢欲动。她以为皇帝不知她曾与皇后暗通款曲?”
阿檀皱眉:
“可陛下为何不处置她?反而……还让她继续掌管部分宫务?”
“因为陛下在等。”沈如晦轻笑,“等她露出更大的破绽。皇帝疑心重,从不一击毙命,他要的是——连根拔起。”
黄德全低头立着,额角微汗。
沈如晦忽而抬眸,直视他:
“黄公公,陛下近来可安眠?”
黄德全一颤:
“回……回娘娘,陛下夜夜焚香,倒是……安稳了些。”
“安稳?”沈如晦冷笑,“那香若真能安神,怎会连银簪都试出毒来?陛下分明已知,却仍用之,是在钓鱼。”
黄德全低头不语。
沈如晦不再多言,只道:
“你回去告诉陛下,此香臣妾已焚,愿陛下梦中得见先皇后,了却心结。”
黄德全领命退下,背影匆匆。
阿檀待他走远,才低声道:
“娘娘,您不怕陛下疑您?”
“他若疑我,就不会让我焚香。”沈如晦指尖轻抚银簪,“他疑的是林氏,是那些藏在暗处的人。而我……不过是他的棋子,暂时可用。”
她顿了顿,眸光微冷:
“可棋子,也能反噬执棋之人。”
夜深,雪落无声。
靖王府,书房内烛火摇曳。
萧珣倚在软榻上,面色苍白如纸,手中握着一卷兵书,指尖却微微发抖,似是病体难支。
影卫悄然入内,单膝跪地:
“主子,查到了。静水庵后山老梅树下,确有一青瓷匣,已被雪覆盖,但匣上有梅花烙印,与王妃颈间玉佩纹路一致。”
萧珣抬眸,眼中寒光一闪而过,随即又化作病弱之态。
他轻咳两声:
“告诉王妃,让她去取。但——要避开林氏的眼线。”
影卫领命欲退。
萧珣忽又开口,声音低哑:
“等等。让影七在梅林外守着,若有人靠近,格杀勿论。”
影卫应声退下。
片刻后,沈如晦披着狐裘而入,发间落雪未融。
她见萧珣病态,眉头微蹙:
“你又在装了。”
萧珣抬眸,嘴角微扬:
“在你面前,何必装?”
沈如晦走近,指尖轻抚他额角,触手冰凉。
“你不必如此。”她低声道,“你早就好了,为何还要装一个‘活死人’?”
萧珣轻笑,握住她的手:
“若我不病,皇帝怎会放心?若我不弱,他又怎会让我掌暗卫?这天下,从来只容一个强者,其余的,不是死,就是装死。”
沈如晦凝视他片刻,忽而一笑:
“你倒是看得透。”
“不如你。”萧珣目光深邃,“你比任何人都懂——如何在刀尖上跳舞。”
沈如晦移开视线,望向窗外雪夜:
“母亲留下的‘梅花印’,今日便可得。那印中,藏着沈家被灭门的真相,也藏着皇后与北狄勾结的证据。”
萧珣眸光一凝:
“你确定?”
“静观师太临终前说,‘梅花五瓣,一瓣为家,一瓣为国,一瓣为情,一瓣为命,最后一瓣,为仇’。而仇,就在印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