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三:直播+闭环,让公益流量变成“现金流”
“公益直播不能只靠打赏,要形成‘展示-种草-转化’的闭环。”陈曦说道。她提到了苏星然参与的公益直播,单场观看人数突破500万,带动非遗手作销量3000多件。但这只是开始,基金会已经开设了“曦·承非遗”专属直播间,形成了固定的直播节奏。
“我们的直播间有三个特点。”陈曦总结道,“一是传承人亲自带货,真实讲述手艺故事;二是产品分级,9.9元的迷你挂件引流,几十元的日常用品走量,几百元的定制作品盈利;三是公益背书,每笔订单拿出5%捐赠给非遗传承基金,消费者既能买到好物,又能参与公益。”
她展示了直播间的销售数据:开播半年,累计销售额突破500万,带动20多位传承人实现月收入过万。“流量不等于销量,只有把流量和产品、公益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番话,让台下负责品牌推广的嘉宾频频点头。
格局升华:开放共享,推动行业共同发展
讲完三大模式,陈曦没有忙着推销自己的基金会,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行业,展现出开放共享的格局。这一举动,让台下的嘉宾们刮目相看。
“非遗传承不是某一个基金会、某一个企业的事,需要整个行业联手。”陈曦说道。她宣布了两个重磅决定:一是向行业开放部分基础纹样的数字化资源,中小文创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可以免费使用;二是发起“非遗传承伙伴计划”,邀请企业、高校、机构加入,共同完善非遗数字化标准,培养非遗运营人才。
“我们已经和三所高校达成合作,开设了非遗数字化应用课程。未来,我们还会共享直播运营经验,帮助更多传承人、更多机构掌握非遗变现的方法。”陈曦的语气真诚,“我们不怕被模仿,因为模仿的人越多,非遗的影响力就越大,受益的传承人就越多。”
她引用了周教授的话:“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共享与传播。当越来越多的人用非遗元素做产品、过生活,非遗就永远不会消失。”这番话,赢得了台下最热烈的掌声。张总欣慰地笑了,周教授也频频点头,眼里满是赞许。
陈曦还提到了和京都大学的合作,以及未来的国际化规划:“我们计划把中国的非遗数字化模式,分享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引进国外的优秀非遗项目,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这一规划,让台下的嘉宾看到了基金会的长远眼光,不少人开始小声讨论合作的可能性。
结尾收尾:以初心为锚,向未来前行
发言接近尾声,陈曦的语气再次变得温柔。她回到了初心,提到了“忠犬联盟”的伙伴们,提到了那些坚守手艺的传承人,提到了在大凉山教室里学习非遗的孩子们。
“有人问我,做非遗公益最难的是什么?我说是坚持。坚持相信传统的力量,坚持相信商业的善意,坚持相信一群人的努力能改变一些事。”她的目光再次扫过台下,“今天,我站在这里,不仅是展示我们的成果,更是发出一份邀请。邀请大家和我们一起,用科技为非遗赋能,用商业为非遗造血,让每一份坚守都有回报,让每一门手艺都能传承。”
她深深鞠了一躬,最后说道:“非遗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更是未来式。期待和大家一起,让非遗之花绽放在更多人的生活里,绽放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谢谢大家!”
话音落下,会场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持续了整整一分钟。不少嘉宾站起身来,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主持人走上台,感慨道:“陈曦女士的发言,既有扎实的实践,又有开阔的格局,为非遗行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现场反响:意向合作不断,行业口碑爆棚
陈曦走下台时,周教授第一个迎上来,笑着说:“说得很好,既有温度,又有高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林砚舟递上一杯温水:“辛苦了,节奏把握得刚刚好。”沈亦舟兴奋地说:“陈曦姐,你太厉害了!刚才我看到好几个大佬都在打听合作的事!”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不少嘉宾主动过来交流。某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握着陈曦的手说:“你们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公益和商业结合得非常好,我们很感兴趣,希望能深入聊聊投资合作。”某服装品牌的设计总监则表示,想尽快对接非遗数字化数据库,开发明年的新品系列。
媒体记者也围了上来,话筒和相机纷纷对准陈曦。“陈女士,请问你们的‘非遗传承伙伴计划’具体如何参与?”“未来会不会拓展更多非遗门类的数字化?”陈曦从容地一一解答,言语间依旧保持着真诚与专业。
苏星然也走了过来,笑着说:“你的发言太精彩了!我刚才在后台都忍不住鼓掌。接下来的直播,我一定要多帮你们带带货!”张总则拍了拍陈曦的肩膀:“有格局,有担当。你今天的表现,让我看到了非遗公益的未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