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演播大楼灯火通明。
《星光大道》这档节目自从播出后,后台的监测室里数据一直都是一片飘红。
作为文艺节目中心主任的李文川靠在椅背上,嘴角的弧度就像Ak一样难压。
收视率破了峰值,这意味着广告赞助、领导肯定、乃至整条文化频道线的业绩,全都有了漂亮的交代。
这意味着业绩、赞助、上级肯定……甚至他个人的仕途,都将更上一层楼。
他正打算让助理把今晚的数据截图发给宣传部,桌上那部灰色的老式直线电话,忽然响了。
那电话已经很久没人动过,通的,都是他不能不接的人,且大多是老人。
这么晚了,谁会给自己打电话?
李文川微微一愣,接着几乎下意识站起,伸手接起话筒。
“您好——”
下一秒,那头传来一个温和,带着一点年岁后倦意的老者声音。
“文川啊,还忙着呢?”
李文川呼吸一紧,整个人立刻挺直了身体,语气惊喜中带着恭敬:“程老师!您……您怎么这么晚还没休息?”
“呵呵,岁数大了,睡得浅。”老人轻笑一声,带着点苍老的沙哑,“况且到了我这年纪,能多清醒一分钟,都是赚的。”
李文川立刻顺势接话,语气恭敬:“您老身体一向硬朗,气色好得很,等我哪天有空去拜访您,您还得教教我养生之道。”
“呵呵,少拍马屁。”
老人笑着咳了两声,“你那点小聪明,我年轻时也使过。”
李文川忙应道:“不敢,不敢。”
老人似乎笑了笑,随即语气放缓,带着点闲谈口吻:“我记得你好像被调到总台去了吧?”
李文川心头一跳,连忙应道:“是…是的,04年调来的。”
“别紧张,就是找你闲聊一下。”老人语速缓慢,“我刚刚看你们三套那个节目叫……叫什么来着?就是民间艺人比赛那个。”
李文川愣了一下,连忙道:“您说的是不是《星光大道》?”
“对,对,就是那个《星光大道》,呵呵,瞧我这记性。”
老者笑声温和,“节目不错。形式有点意思,气口掌得也还行。尤其是深入基层,挺好的。
让我想起你以前在党校写论文,说文化传播要‘接地气’,你现在倒真把地气接上了。”
李文川赶忙谦虚,“哪敢当,都是年轻人干的,我只是压压阵。”
“你这节目,倒和你当年论文的尾注挺像,形式背后,是价值导向。”
闻言,李文川脸上顿时有些发紧,“老师还记得那篇啊。”
短暂的沉默。
老人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依旧和煦,只是语调微微下沉,“你这几个字总结的很精辟!文艺是门软功夫,看似风花雪月,其实最考立场。”
他的声音平淡,却句句如针,“屏幕里一首歌、一段话,看似小事,但在十几亿人眼里,就是导向。
文艺能温暖人心,也能带偏风气。
我们这几十年一路走来,不就靠着文化正、风气稳吗?”
李文川不敢插话,已经察觉到了这通电话绝非闲聊。
“您说的是。”
老人笑了笑,语气淡如水:
“我知道你们的工作也不容易,一线忙着排播,二线盯着收视。但有时候啊,也要警惕有人借着镜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那就背离了文艺工作的目的。
那老百姓看了,不光是心里不舒坦,还容易以为我们忘了本了。”
听到这,李文川额头已经渗出了细汗。
听筒里继续传来老人的声音:
“文艺口的工作,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往说小是娱乐,往大了说,是国风。
它不是舞台那么简单,背后承的是风向、是导向。
风要正,气才顺。”
老人的声音很平缓,却带着一种深到骨子里的力量。
短短几句话,语气平缓,没有一丝怒意,可每个字都像落在钟面上,震得李文川耳膜发麻。
他下意识地又挺了挺身子,语气已带着隐约的惶恐:“程老师您这番话,我都记下了……”
话还没说完,话筒里传来一阵轻轻的咳嗽声。
紧接着,一个带着轻微训斥意味的女声从电话那头传来:“你少说两句吧,你嗓子又哑了。”
声音不高,却透着一种不容置喙的威严。
李文川立刻挺直了身子,神情恭敬:“师母,您也在啊?”
那头传来一声浅笑,语气温和而从容:“是文川啊,好久没见。”
李文川连忙应道,语气里带着几分局促的笑:“诶,是啊……这一晃,都快两年没登门看您二位了。您二老哪天有空,我去看望您二老一趟,再请您吃顿淮扬菜,您爱吃的那家馆子我可一直记着。”
那头轻轻一笑,声音里透着一丝怀念:“你还记得啊,有心了。至于看望什么的就没那个必要了。
你现在还在位置上,肩上的担子重,我和老程都是退下来的人了。你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尊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