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沐笙交给她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利用甄家隐藏的渠道,在冀州、青州、乃至整个中原,秘密招揽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各类人才。
不问出身,不看门第。
只要有一技之长。
无论是能造纸的匠人,还是会烧窑的陶工;无论是懂算学的账房,还是略通文墨的落魄书生。
只要能活着走到桃源镇,便许以饱腹,许以安居。
甄宓立刻展现出了她作为甄家嫡女的恐怖能量。
她没有动用那些早已被袁绍盯死的明面上的商路,而是启用了一张连甄家核心长老都未必尽知的、由无数个不起眼的米行、布庄、镖局编织而成的地下网络。
一封封用特殊暗语写就的密信,如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汇入战火纷飞的中原大地。
短短十日,成果斐然。
陆陆续续有数十名拖家带口的匠人,在“向导”的指引下,穿过重重封锁,抵达了桃源镇外围的接引点。
当这些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以为自己只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的匠人们,喝上第一口热腾腾的肉粥,拿到第一份沉甸甸的白面馒头时,所有人都哭了。
甄宓的工作,让桃源镇的人才储备,得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补充。
但赵沐笙看着孙芷君呈上来的新增户籍名册,眉头却并未完全舒展。
太慢了。
还是太慢了。
一个文明的崛起,靠的不是几十个、几百个精英。
它需要成千上万个,懂得基础知识,能够被组织起来合格的人才。
而知识的传播,在这个时代,是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
一卷竹简,动辄千金,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倾家荡产。
一本书,需要耗费一个抄书吏数月乃至数年的心血。
士族门阀为何能长盛不衰?
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的生产、传播与解释权。
他们用昂贵的书籍,筑起了一道普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逾越的天堑。
赵沐笙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幽深。
他知道,是时候了。
是时候,拿出那件足以将这道天堑,彻底砸得粉碎的,终极武器了。
“让毕湛,以及工坊所有七级以上匠师,即刻到三号秘仓议事。”
“任何人,不得靠近。”
……
三号秘仓,是桃源镇防卫最森严的地方,甚至超过了赵沐笙的居所。
这里由周虎的亲卫营日夜看守,墙体用最坚固的水泥浇筑,唯一的入口,是一扇厚达半尺的精钢大门。
当须发皆白的工部总领毕湛,带着七八名神情忐忑的核心工匠走进这里时,所有人都被这股肃杀的气氛所震慑。
他们看到,主公赵沐笙,早已等候在此。
他的身前,摆着一张长条桌,桌上,放着几块湿润的胶泥,一把刻刀,以及……一卷纸。
“都来了?”赵沐笙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莫名的笑意。
“主公!”毕湛等人连忙行礼。
“今日叫你们来,是想让你们看一样东西。”
赵沐笙拿起一块胶泥,用刻刀在上面,一笔一划,刻下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天”字。
他刻得很慢,很认真。
那是一个阳文反字。
毕湛等人面面相觑,完全不明白主公的用意。
这不就是……刻一个印章吗?虽然主公的手法有些奇怪,刻的是反字,但这又有什么稀奇的?
赵沐笙没有解释。
他将刻好的那个小小的泥块,放入一旁的炭火中,小心翼翼地烘烤着。
很快,泥块变得坚硬,成了一个陶活字。
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了“地”、“玄”、“黄”四个字。
“你们看,”赵沐笙将这四个小小的陶块,按照“天地玄黄”的顺序,紧密地排列在一个小小的木框里,并用木条将其固定。
然后,他拿起一把刷子,在陶块的表面,均匀地刷上了一层墨汁。
最后,他拿起那卷干净的白纸,轻轻地,覆盖在了陶块之上,用一个光滑的木板,在纸背上均匀地用力压过。
当他缓缓揭开那张纸时。
奇迹,发生了。
四个墨迹清晰、工整无比的方块字——“天地玄黄”,赫然出现在了白纸之上!
整个秘仓,死一般的寂静。
毕湛和所有工匠的眼睛,都死死地盯着那张纸,仿佛看到了神鬼之能。
他们的呼吸,在这一刻,都停止了。
“这……这……”
毕湛的嘴唇哆嗦着,他想说什么,却发现自己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个字也发不出来。
“看明白了么?”赵沐笙的笑意更浓。
他将木框里的四个陶块取出来,打乱顺序,又重新排列,变成了“黄天玄地”。
刷墨、覆纸、按压。
片刻之后,一张印着“黄天玄地”的纸,又出现在众人面前。
轰!
毕湛的脑海,仿佛被一道九天惊雷,狠狠劈中!
他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